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内在意蕴,并把“思政引领力”摆在教育强国建设“六力”中的首要位置,标志着党和国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因此,深刻理解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的科学内涵,对于新时代认识、把握和发挥思政引领力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造就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思政引领力
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政引领力,首先体现为把准方向的保障力量。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能够保证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站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立场。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思政引领力,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政治属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事业鲜明的政治属性。我国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教育的鲜明底色。马克思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认为要在立足人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的主体性,从而达到人的解放。基于此,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形成的强大思政引领力,为我国教育事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引领着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更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是我们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备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以思政引领力保证我们正确的办学方向,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思政引领力,体现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要坚决贯彻落实这一要求,这是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首先是思想政治领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才能在贯通融通中汇聚形成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这种思政引领力推动我们在办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要求和目标,进而深刻揭示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同时,思政引领力还引导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把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落细中,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根本保证。
二、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政引领力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体现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量。要始终坚持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教育之基。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政引领力在于回答好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回答好这一根本问题,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回答教育根本问题的关键,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发展。因此,必须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回答好教育根本问题,解决好教育根本任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只有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入拓展“大思政课”育人重要阵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学生之行,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保证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政引领力在于解决德智体美劳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指出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方向与培养目标。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在这些人才构成要素里面,“德”居于首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只有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才能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不走偏,同时推动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其他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以教育现代化不断促进人的现代化。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政引领力在于促进发挥教育的战略支撑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互之间有着广泛且紧密的联系。教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教育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支撑的能力,尤其是能够促进教育更好发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作用的思政引领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支撑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依赖人才队伍,人才培养依赖教育发展。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体系当中,“人”是核心要素,教育发展的对象是人,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人才培养的规律也要求学生先做“人”再成“才”。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决定着人才发展质量和水平,也决定着我们事业的成败。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我们为之奋斗的现代化事业也会失去方向和目标。因此,只有始终坚持以思政引领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才能最大限度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创新能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三、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是培养造就时代新人的思政引领力
培养造就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战略命题。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政引领力,还体现为育新人的力量,即培养造就时代新人的能力。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就要通过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渐成长为能够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
思政引领力形塑时代新人的品质素养。青少年学生要成长成才,需要形成特定的品质素养,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培养,助力青年一代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第一,要以思政引领力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只有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中坚定理想信念,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第二,要以思政引领力促进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只有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才能不断增强其爱国意识、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只有引导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才能培养出真正扎根中国、扎根人民、为国奉献的时代新人。第三,要以思政引领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品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同时引导他们在增长知识见识和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引领力引导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伟大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奋斗出来的,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也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更要有奋斗精神。一方面,要以思政引领力培养具有强大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只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坚强意志,引导其树立高远志向,杜绝“佛系”,拒绝“躺平”,反对“摆烂”,形塑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才能培养出更多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更多的发展活力,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要以思政引领力培育青年的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青年学子要清醒认识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要提高风险意识,强化斗争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在各种重大考验和困难面前做到不怕打压、冷静应对、敢于拼搏、勇于斗争,在人生淬炼中激发斗争精神,成长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时代新人。
思政引领力赋予时代新人以使命担当。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当代中国青年是大有可为的一代,也必将是大有作为的一代。只有深入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铸魂育人,给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才能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只有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青少年学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使其自觉肩负起强国复兴的使命担当,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才能使其主动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做顺应时代潮流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中谱写青春华章。
【作者简介:刘鸿畅,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