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理响中国】陈红玉:深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北京焕发新风采(2)

二、北京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1.中轴线申遗工程

北京市完善中轴线申遗顶层设计,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施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出台。

2011年6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正式启动,并对大高玄殿、北海万佛楼和阐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筑进行修缮。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确定北京中轴线申遗核心区总面积468.86公顷,涵盖60%的北京老城面积。

2022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明确了谁来保护北京中轴线、怎样保护北京中轴线、如何让中轴线活起来、公众如何参与中轴线保护等内容。

2.“三个文化带”建设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印发,大运河博物馆建设项目、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箭扣长城修缮项目、北京长城文化系列节庆活动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稳步推进,推动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三大文化带沿线文旅加快发展,发布大运河北京段沿线12条旅游精品线路,推出10条以长城为主题的旅游线路、5条西山永定河“五色”斑斓主题线路。相关文艺创作和人文艺术交流活动亮点纷呈,原创话剧《运河1935》与大型原创交响乐《山河永定》上演,2021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2021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2021北京长城文化节、首届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成功举办。

3.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

以文化优化城市空间形态,以城市发展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正式印发,鼓励充分挖掘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建设旅游、文娱、康养等新型服务消费载体。发布《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及4个配套实施细则,鼓励和支持利用老旧厂房发展文化产业。历史文物建筑、历史街区等成为城市文化会客厅,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完成修缮向社会开放;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开街,7处精品院落、5处景观节点以及30家特色商铺重新焕发老街活力和光彩。

4.工业遗产文化新空间

坚持科学保护与创新利用并举,推动工业生产空间向文化消费空间转变。市发改委已批复城市副中心硬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张家湾设计小镇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首钢科幻产业集聚区3个老旧厂房改造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获得。中国科幻大会等重大活动以及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腾讯体育、红盾大数据、全民畅读、百盛中国等110余家实体已落户首钢北区,整体出租率超过75%。通过改造利用工业遗产,构建新场景,成为城市文化建设重要内容。

三、文化创新性发展

北京文化建设文化服务一直重视创新探索和创新引领。2014年,文化部批复设立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落户北京市朝阳区,是文化产业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IMG_202312217289_401x267

2023年9月14日,以“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开幕。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1.新型文创空间

以文化创意、数字科技驱动传统商圈、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如朝阳区百脑汇电脑城转型成为新零售艺术体验空间“美克洞学馆”,赋予老旧商业空间以新的品质和活力,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开放运营,接待市民群众超40万人次,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95场,以文化艺术驻创空间、小剧场戏剧孵化基地、传统文化工坊等服务文化生产。海淀公园、中关村壹号等11处空间入选“2021北京数字经济体验周”数字经济网红打卡地,带给大众全方位、零距离的数字经济触达式体验。

2.新型文化业态

通过场景打造、技术升级、内容创新等方式,多个传统行业实现与沉浸式业态的深度融合。展馆展览方面,故宫博物院推出“张灯结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灯具珍品展”,以沉浸式的戏剧表演和前沿的光影科技打造全新的展览形式;歌华文化与玉渊潭公园联合主办2021北京国际光影艺术季“万物共生-蔚蓝”户外光影艺术沉浸式体验展。文艺创作方面,开心麻花的沉浸式戏剧《偷心晚宴》根据剧情变化设置互动情景,让观众自觉代入剧情角色;繁星戏剧村推出“后浸没式”演出《画皮2677》,探索“玩”在剧中的沉浸式观演模式。

3.“博物馆之城”建设

2020年4月发布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指出,北京要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截至2022年底,在北京市文物局履行备案手续的博物馆共215家,北京地区因多次机构合并、调整、注销,实际现存博物馆202家。2020年,北京市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概念和目标,随后,建设驶入快车道。2021年,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签订共建博物馆之城的战略协议;截至2023年6月,北京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达217家,最大、实力最强的博物馆集群。

北京地区社会各界对博物馆建设的关注和认知不断提升,加快了北京地区博物馆建设的速度。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申遗工作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首次明确了北京博物馆之城“两轴四区多点”的规划布局。根据北京“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梳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结构与特色,挖掘整合北京城市功能与空间发展潜力,面向全市着力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构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2条博物馆之城的关键空间轴线,以及核心区、示范区、创新区和协调区4大政策分区。到2025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2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2座博物馆;到2030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3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1.6座博物馆;到2035年,全域活态博物馆基本形成,各类博物馆(包括类博物馆文化空间)总数量超过460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