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赵崔莉:把握“六个必须坚持” 扎实推进主题教育(3)

二、“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内涵

“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六个必须坚持”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处处彰显着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论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提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江泽民同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我们党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同志明确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挂在心头、念在心里。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一条红线,深刻体现这一重要思想的根本价值取向。回顾我们党百年的理论探索史,在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中,党的创新理论得到亿万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坚持自信自立,既深刻体现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客观规律、敢于开拓创新的历史主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从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坚定前行的决心,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

纵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科学指引下,敢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勇于实践,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我们党自信自立的底气表现,也是我们党坚持自信自立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信自立彰显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