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钟真:统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2)

三、统筹“三个提升”与乡村全面振兴

(一)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1.如何将“土特产”做大做强并提升影响力

第一,构建全产业链。特色产业通常规模较小,加工、营销等产业链后端相对薄弱。因此,要做大做强土特产,首先需要延长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并创造更多的价值点。通过挖掘特色资源,增强竞争力,根据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开发出具有特殊地域、特殊品种等专属性的特色产品。特别是融入乡土文化元素,以独特的特性和品质赢得市场。

第二,创新业态和经营模式。土特产的特殊性使其更适合采用新的业态和经营模式来支撑。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需要紧密依托信息技术,打造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同时,创新营销模式,健全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探索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会员制、个人定制等新模式,推动农商互联、产销衔接,优化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第三,推进聚集发展。打造“一县一业”“多县一带”的发展格局,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以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这样可以构建乡村产业的“圈”状发展格局。同时,要落实好《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的任务: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第四,强化品牌建设。培育区域公用品牌(突出地域特色,提供公共物品)+培育企业品牌(提升经营主体经营能力)+培育产品品牌(做好单品,推出爆款)。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土特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市场。

2.如何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第一,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支持发展县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参与主体多的融合模式,促进资源共享、链条共建、品牌共创,形成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科研助力、金融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二,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等业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促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

第三,建立健全融合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利益融合。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

3.如何破解产业发展中的短板

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短板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后端,如加工、流通、营销、研发等方面。这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将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聚焦于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相关资源要素有关。然而,从当前的产业链发展情况来看,我们需要更多“三农”以外的资源要素和力量参与进来,以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

因此,要破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更大程度上跳出“农业”的思维框架来寻找解决方案。例如,在江浙一带的许多乡村地区,尽管农业资源条件并不优越,但由于工业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基础良好、条件成熟,它们仍然能够发展出非常出色的特色产业。在这些地区,价值创造和利润重心往往集中在产业链的后端。另外,像多合作社这样的模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即使种植养殖本身可能不赚钱,但通过提供如气调库、烘干服务等附加价值,也能实现盈利。

4.如何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要满足中国人民对食物更多品类、更高品质的需求,冷链物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仍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的明显短板。尽管冷链技术本身难度不大,但构建完善的冷链体系却面临很多体制机制挑战。如何安排投资建设,公益性与经营性冷链基础设施的分工如何协调?如何确保前端小农户和后端消费者都能从中受益?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了“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基于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第一,根据产地(解决错峰销售、反季节销售等问题)、销地(实现保鲜、储备等功能)和流通过程(包括交通、中转、分销等环节)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推进冷链体系建设。第二,重点针对“菜篮子”产品,如瓜菜、果肉、蛋奶等,进行分产业部署冷链建设,以确保这些关键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第三,明确区分公共冷链设施建设和经营性冷链设施建设,以合理界定政府支持和市场参与的边界,确保冷链体系建设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5.如何发挥乡村产业防止返贫的作用

发展乡村产业,是贫困地区居民就业创业的重要舞台,也是国家财政资金帮扶贫困地区的重要抓手。我认为发力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推进资源与企业对接。发掘贫困地区优势特色资源,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向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区聚集,特别是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布局加工产能,深度开发特色资源,带动农民共建链条、共享品牌,让农民在发展特色产业中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第二,推进产品与市场对接。引导贫困地区与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采购中心、大型特产超市、电商平台对接,支持贫困地区组织特色产品参加各类展示展销会,扩大产品影响,让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走出山区、进入城市、拓展市场。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拓展贫困地区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

6.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的切入点

关键在于推动农民经营性收入的提升。尽管目前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的第一大收入来源,但这主要依赖于就业,即打工收入,本质上是劳动力获取的收入。与之不同的是,经营性收入以农民的创业创新为前提,是农民人力资本积累提升的重要渠道。

第一,增加农业经营收入。这意味着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给予农民更多的引导和支持,使新型经营主体能够更好地带动小农户,并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在农业领域获得更多收入。

第二,提高非农经营收入,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创业收入。为此,我们应采取措施为农民创造更多创新创业机会,并提供更多优惠政策。这包括改进职称评定制度、优化社保缴纳政策、简化金融借贷流程等。

(二)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

1.现阶段乡村建设的重点

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过程中,除了基础设施补短板之外,农村公共服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尤为突出。

第一,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当前农村面临的“老”“幼”问题在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愈发严峻。与城镇相比,农村居住分散,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相对分散且不便利。因此,我们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探索新的方法,特别是要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资源,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新机制。

第二,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除了划定红线外,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居民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生态建设。环境质量和食品质量安全是公共物品,不应仅由农民承担成本,政府和全社会都应分担这一责任。对于农民提供的绿色产品,政府应给予奖励或项目引导支持。

建议在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向上,财政资金应给予更多倾斜,项目试点应给予更多支持,这样才更有可能探索出有利于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2.是否不再单独提及城镇化?

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停止讨论城镇化。相反,我们更加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概念。这表明中央现在从更高的层面来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旨在构建一个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任务。因此,当前的任务是将城市和乡村融合起来发展。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尽管县域内除了县城和中心城镇外都属于乡村范围,但县城和中心城镇是关键节点。

第一,它们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集聚点(如管网、中转站点、医院、学校等),具有很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第二,城镇的治理能力不仅可以优化城镇管理治理水平,更能为乡村治理水平提供支持。一方面,城镇人口众多,其物业管理、交通管理、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等治理经验可以为乡村治理提供大量借鉴。另一方面,城镇聚集了大量人才,包括退休干部和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特别是在县城。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这些人可以充实到乡村治理的各个方面。

以浙江为例,在“千万工程”的推动下,其城乡融合水平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标准。因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也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