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大运河文化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专程考察了浙东运河文化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先后考察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后又一次考察大运河保护情况,体现了对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遗产、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新时代重大文化工程,是坚持“第二个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充分发挥大运河的线性串联功能,其所留存的中国文物、中国建筑、中国工程和中国形象,所承载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等有形和无形的宝贵财富,深刻阐述了大运河文化主轴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文脉的历史意义,生动诠释和有力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

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以北上攻齐,到秦始皇为“南巡”江南开凿京口至丹阳的曲阿河;从曹操为统一北方疏浚开凿睢阳渠、白沟等华北运河,到东晋谢安谢玄叔侄疏浚苏北运河并筑邵伯埭蓄水利航;从隋唐构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抵涿郡的隋唐大运河,到元朝通过通济渠、永济渠截弯取直终成京杭大运河,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大运河见证了王朝的兴替和文明的发展。作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同时也是世界上跨越纬度区最多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在发挥统一政治、融通经济、便利交通作用的同时,其沿线的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其他关联遗存等物质文化遗产,生活习俗、传统工艺、礼仪规制、戏剧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大运河2500年历史的真实文化印记。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更是流动的历史。它的建造和不断完善,顺应历史、呼应时代,其自身的历史延续性和空间连续性,就是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绝佳印证。

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大运河的开凿,是最具想象力和行动力的创举,是中国人适应空间地理、利用自然山水,不断探索求知、创新创造的伟大成就。在恢宏广阔的规划视野、机巧复杂的工程设计和精益求精的组织施工之下,大运河的河道不断开凿疏浚,堤坝日渐稳固,水上遍布设计精妙的桥、闸和做工精良的船。从元代西山引水工程,到翻越水脊的南旺枢纽,再到清口枢纽不断高筑的高家堰;从避繁避险选择最优走向,到聚水泄洪打破地理制约,再到“三弯抵一闸”降低流速;从“木岸狭河”,到“束清刷黄、以水攻沙”,这些因地制宜的工程智慧,集聚了大量领先于时代的科技成就,汇聚了中国古代众多先进水利思想和水工技艺精华,是世界水利航运工程史的伟大创造。同时,大运河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工程,而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它的开凿、管理、利用面临重重现实挑战,在一次次试错后改正错误,在不断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开拓创新的可贵品质。大运河蕴含了中国人接受自然馈赠并同自然对话的古老智慧,是中华民族适应自然、利用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

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不同于西方,从最早有文字记载时起,大一统就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大运河的贯通,不仅从地理上,更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族心理层面,巩固了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通过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联系在一起,大运河促使古代中国凝聚成整体,让政权得以维持,让文脉得以延续,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同时,作为内河航运的重要河道,大运河贯通大河巨川,催生了繁华的都市,串起了广袤的乡村,创造了跨越千年的国家漕运体系,在促进南粮北运、军资调配的同时也方便了商业贸易、人员往来,维系了古代中国和平统一与持续发展,支撑起中华文明和谐进步与长期繁荣。在文化心理层面,历经千年的大运河在推动南北融合、东西交汇、中外交流过程中,沟通了有无、融通了民心,持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人民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可以说,开凿大运河,是顺应历史潮流,维系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的伟大创举,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大一统国家的治理作出了重大贡献,也让中国人追求和维系统一的心态更加坚定。

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水利万物而不争”,包容是大运河这条水上动脉的本来属性。大运河流经八个省市,连通长江与黄河这两个中国古代文明核心地区。皇城的威严、津沽的烟火气、华北的质朴、齐鲁的儒韵、淮扬的繁华、苏杭的灵秀……沿途各地独特的文化,给穿行而过的大运河增添了千姿百态的魅力。大运河沿线资源禀赋千差万别,沿岸不同地域的风土民情、漕运活动、饮食文化、商业往来,通过大运河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在这种氛围中,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才会不断调试、生长,这也是包容一词的题中应有之义。内部和外部循环流动、相互交融,调节和平衡着这片广袤大地上东西南北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也给古老的中华文明不断增添自信乐观的气质和开放的张力。作为文明交融的纽带,大运河被赋予了通达互融、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文化特质,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全局思维和世界眼光,是“中国发展史”和“文明交融史”中绚烂的一页,是不同文明寻求心意相通和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

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上善若水”,在古今中外各种文化中,水往往被赋予滋养万物、祥和安宁、纯净宽厚、生机活力、平安吉祥等美好寓意。大运河船舶辐辏、舟楫千里,将古代中国沟通世界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结起来。“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大运河这个古代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承载着中外往来悠久历史,迎来送往无数客商行人、异域来客,是中外交往交融、和平合作的历史见证。唐代高僧鉴真在大运河畔的扬州出家为僧,第六次成功东渡时,从扬州城坐船出发,到长江渡口出海;来华朝贡的苏禄王沿运河北上访问,埋骨于大运河畔的德州,留下子孙后裔安家落户;因海难不幸漂流到中国的朝鲜人崔溥,用了44天沿着运河一路抵达京城,最终顺利回到朝鲜;日本“堪合贸易使”策彦周良、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数次往来于运河,详细记载沿途驿站里程、船闸分布、名胜古迹、生活习俗、土产特产;荷兰使团中的纽霍夫、英国使团中的亚历山大在出使中国途中,用铜版和水彩记录大运河的形象,留下了许多历史写实场景……大运河这条和平交往的纽带,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的和平特性,充分诠释了中华文化顺应天常、厚生爱物、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大运河与黄河、长江、长城一样,是中华文明的标识性符号,其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国家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重大探索。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全民族文化自信,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蕴含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全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系统展示这些文化标识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突出活化传承、合理利用、开放共享,保护传承宝贵的运河资源、生态格局、乡土风貌、民俗韵味,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使大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作者:邓杨 单位:中宣部宣教局)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