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铁路交通网,注入发展新动能

织密铁路交通网,注入发展新动能

作为中国经济基础最好、营商环境最优、区域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建成了围绕都市圈的高效便捷铁路交通网络,今年以来客流量不断攀升,客流峰值超过了300万人次,日均客流也保持在200万人次以上,相当于一座城市在常态化“流动”。这一数字,既体现出人们追求生活便利的诉求得到保障,也反映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富有活力和效率。

高铁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快节奏生产生活必备的交通方式,为企业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营商环境。铁路高效物流服务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商品货物的运输成本,而且能够提高产业链上下游生产的协同协作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在太阳能光伏制造领域形成了产业集群,不仅建成了从硅料提取、硅锭制备、电池生产到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而且掌握了光伏产业的绝对定价权。借助高铁带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还能够让新产品和新技术快速传播,加快了科学知识和创新技术的交流,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11.17%,凸显出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不断加速。同时,高铁作为现代化都市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具备完善、便捷、高效基础设施条件的重要体现,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品质和吸引力,有助于获得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为企业发展搭建更好的硬件条件、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安徽省合肥市为例,从2012年到2021年,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年均增长率为5.7%,新成立的外资企业超过1000家。预计每年铁路建设的投资规模超过千亿元,毫无疑问将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因素。铁路建设不仅会扩大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还将带动与之相关的服务业、旅游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产业链高速发展。铁路建设投资的涟漪效应,给长三角企业赋予了充盈的商业机会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当然,对于每个长三角的普通劳动者而言,这也意味着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

“跨界无感”铁路网络呈现出高强度、多样化、高频次、强时效的特点,提高了区域内各个城市之间的通勤效率,当之无愧地成为链接区域内各个中心城市的主动脉。便捷的铁路交通,加强了城市间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联系,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现筑牢根基。

“跨界无感”铁路网络还放大了上海、杭州等特大城市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上海的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杭州的高新技术产业,都能借此将生产基地、供应链和经销商散布到区域内具备优惠条件的城市,形成了生产资料、人力资本和产业商业用地的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聚集在上海、杭州和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凭借便捷的铁路网络,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合作伙伴,将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利用。

例如,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就是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显著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了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区域内统一开放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高效合理配置,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长三角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了强劲动力。除此之外,长三角城市群都市圈快捷交通还为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异地门诊结算、跨省中高职贯通培养等措施,让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便利,提升了区域内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提高了长三角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长三角地区铁路交通网络里程的快速增长,是中国铁路建设跨越式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写照。更为重要的是,铁路网络促进了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现代化社会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创新性带动了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重新配置,催生了产业深度优化转型升级,高效能、高质量地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让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

未来,长三角地区的铁路建设将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助力社会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国铁路网络的不断完善,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动能,为国家的富强繁荣增添无限生机。

(作者:田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