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中国理论网: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影响并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先进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国家的高速与高效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助力器、提振器、加速器。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动力、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的新型生产力。它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强调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以及生产力全要素效率大幅提升。这是一种有效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生产力,具有安全、高效、质优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东北时提出的“新质生产力”这一创新性概念,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作的系统阐述,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进行的发展方法论阐释,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再次强调,为我们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演进,新的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加速构建,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敢于正视挑战,勇于面对困难,化被动为主动,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积极培育和发展优质高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新兴制造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构建韧性强、安全性高的现代化工业链、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智能强国、质量强国的伟大转变,让我国跻身于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成为全球更具影响力的产业强国。

有助于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传统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积极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新优势,要求信息化、数字化为工业、农业、服务业赋能。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加快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农业体系、服务业体系、信息化体系,推动发展向纵深迈进。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强劲推动力。

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优质,进一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推动新质生产力沿着正确方向加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取得的宝贵成果。”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依靠实事求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是各地党组织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工作方法、发展壮大本地经济、政治、文化的方法论。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搞一种模式,而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科研水平、人才储备,有选择地、精准地壮大适合本地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新动能。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宝贵经验。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到党的十九大将其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地位、作用更加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既必须在公有制经济上发力、提升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的活力、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又必须在非公有制经济上发力、提高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的动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可以确保新质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方向,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可以为新质生产力注入鲜活动力。

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统一的,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延伸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激励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的创新性生产力。科技创新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引领作用,要求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强化重大科学技术攻关、加大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坚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同步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由此结成的产业链、供应链的不断壮大,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了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处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指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不能因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而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的发展,而是应该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效率,通过市场机制让传统产业各要素的活力充分迸发出来,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三、牢牢把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只有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才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纵观人类所经历的四次科技革命,其呈现的基本规律是基础科学研究发挥着奠基石的作用。科技创新不会凭空产生,一切技术问题的解决,均源于基础科学研究上的突破。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是我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创新强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教育现代化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科学设置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与水平,注重学生专业素养、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的协同培养,为加快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先破后立、破立结合,改革旧机制、建立新机制,可以为发展注入鲜活动力和强劲生命力。针对目前阻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有利于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促进科技、教育、人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利于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的科技力量与人才支撑。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让重大科技成果竞相迸发。新型举国体制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在更高平台上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和创造颠覆性技术。发挥有效市场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企业科技与生产同步,在生产中促进原创性技术的创造,在科技创新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姬翠梅,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