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文化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突出重点中带动全局,统筹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具体部署,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与回答,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立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事业,把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力。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新时代我们党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明确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力量。依靠人民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的内在要求。人民是物质生产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文化发展提供最为鲜活、直接的思想材料。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最终评价者。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文化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精神力量是否得到增强,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由人民作出价值评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不竭动力。

3.“两个结合”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

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延续发展。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课题。“两个结合”反映了新时代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两个结合”筑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根脉和历史基础。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历史变迁中一脉相承,在兼收并蓄中丰富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丰厚精神资源。

中华文明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下,新时代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在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的历史延长线上,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出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崭新文明形态,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普遍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

“两个结合”激发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创新活力。“两个结合”是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两个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助力中华文明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强大生机、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两个结合”为根本要求,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挖掘中华文明的文化宝藏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一切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关系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1.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如何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每个国家、民族探讨文化发展问题时无法回避的课题,既反映了文化主体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又体现了文化主体以何种形式超越传统、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强调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同维度总结和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新时代的条件、特点和要求进行文化创新,彰显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视。

(1)新审视、新定位

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新审视和新定位。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新的审视,从而建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关联和文化联系。

一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二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三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四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努力增进两岸民众福祉,让更多民众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积极促进两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进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振兴中华的共同信念。

五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干部素质提升。各种文史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六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2)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通过“两个讲清楚”,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两个结合”提供思想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例如,引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官先修德”“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等典型表达,论述以民为本、为政以德、选贤任能、清正廉洁等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探寻治国安邦之道。例如,用“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比喻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腐败现象;用“海晏河清、朗朗乾坤”描绘清朗的政治生态。又如,结合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革故鼎新精神,阐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底蕴;提炼大同理想、和平理念、和合共生等思想精华,作为和平发展道路、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在论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在阐释“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四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总结。

(3)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方法的新阐发

一是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二是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三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贯通”“融通”揭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途径,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具体路径。

传承是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创新才能激发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文化创新彰显文化传承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