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思考
(一)树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理念
1.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
尽管我们老龄化的形势很严峻,但是我们不能谈“老”色变,认为老龄化就是洪水猛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成就,只要统筹布局和积极应对,无需过分恐惧。为了对老龄化社会有一个积极的认知,2018年14个部门联合推进开展了面向全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教育。北京市也在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市情教育。
2019年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对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出了相应的顶层设计。
2.要积极看待老年人
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分性别年龄别的劳动参与率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主要生育年龄人口(25-44岁组)的劳动参与率非常之高,达到90%以上。这在全世界都是很高的比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年龄段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也高达80%以上,“五普”时期甚至达到了87.4%,接近90%。众所周知,我们目前的婴幼儿照护等公共服务还远远不够完善。目前来看,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不足5%。所以,中国老年人口退出劳动市场后帮助子女承担照护婴幼儿等家务,从而使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劳动人口能够维持较高的劳动参与率,那么这种由老年人对年轻人家务劳动责任替代所产生的经济贡献,就是老年人口影子红利。
3.要积极看待老年生活
古今中外有很多老年人成就大事的例子。孔子68岁修订六经,袁隆平去世前还一直坚持“杂交水稻”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出现在直播间。所以说“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
我们要更新理念,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把解决老年人群体的问题转变到解决全体公民老年期的问题上来,将政策干预的关口前移,引导公民在青年时期就全面做好今后养老的物质、健康、技能、精神等准备;二是把解决单纯的养老问题转变到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来,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各个领域全面做出战略安排;三是把被动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转变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导向上来,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提前做好全局规划和战略准备;四是把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转变到全面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上来。
总之,树立和培育积极老龄观是大方向。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政策、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
(二)健全多层次可持续的老龄保障体系
1.养老保障
构建可持续型养老保障体系。从理念上,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改革导向。从运行机制上,要强化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共担机制,构建多支柱的养老保障制度。从资本运作上,要加强金融创新,促进养老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确保财务收支长期均衡。
构建可持续型养老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通过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提高养老金支付水平、促进养老金资金投资运营、加强普惠性保障措施和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公平和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
2.健康保障
第一,要提高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水平。健康老龄化不光是老年人的事情,要重视“上中游干预”,把着眼点放在完善儿童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的健康促进和保障上。同时,还要更加重视老年期,尤其是慢性病、高危病发生率比较高的高龄老年群体的健康促进和健康干预,从而有效降低老年人群的疾病经济负担。
第二,要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维护”的转型。随着寿命的延长,疾病谱逐渐以慢病为主。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护理这三个环节中,健康服务资源的投入重点应该由中间环节向前后两个环节移动,健康服务的对象应由“病人”扩展到所有人群,服务的场所不应局限在医疗机构,提供被动服务,而是要走向家庭和社区,提供主动服务。
3.老龄服务保障
当前高龄、空巢、失能老年人快速增长,老龄服务需求快速攀升。但是北京市养老服务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第一,养老服务市场培育不够充分。全市571家养老机构有457个运营主体,缺乏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引领。1502家社区养老驿站有700个不同的运营方,市场主体运营收入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经营效益低下,缺乏自我造血功能,抗风险能力弱,可持续性比较弱。
第二,养老服务供需结构失衡。我们经常说一床难求,真的是这样吗?根据统计,全市共有备案养老机构571家,床位总数11.2万张。收住老年人约4.3人,其中,本市户籍老年人3.86万人,占414万户籍老年人口不足1%,空置率近60%。我们存在的真正问题是什么?空间配置失衡。全市465万常住老年人,城六区的约占3/4,而城六区养老床位仅占全市总床位数的1/3。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一般倾向选择就近医疗资源密集的城区养老机构,造成城区质优价廉的养老床位“一床难求”和郊区床位大量闲置的状况并存。另外,需求与供给配置失衡。现有老龄服务机构属于日常供养型的居多,失能老年人最需要的护理型养老机构不足。另外,近年来全市建了1500多个驿站,提供的主要是助洁、咨询、巡视探访等服务,与老年人床前照护、就医等刚性需求不相吻合。北京市为解决供需匹配信息不均等问题,开发了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汇集全市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养老助餐点、养老人才、志愿服务、京津冀养老等海量养老服务资源,并形成养老地图,实现了养老服务“一网通查”、服务信息“一网展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诉求“一网通答”,既方便老年人找机构、找服务、找餐桌,也助力企业找人才、找资源、谋发展。
(三)抓好重点领域政策创新任务
1.调结构:优化生育支持政策
我们国家的生育政策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过程,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到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面两孩、三孩政策的调整,实际上背后有一条主线就是优化人口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对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6项进行了专项附加扣除,这是一个积极的探索。2022年3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通知》,这是我国第7项个税专项附加扣除项,明确自2022年1月1日起,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相关支出,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前,按照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这是一项普惠性的税收优惠政策,政策适用面为所有养育3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无论是家有一孩、二孩或是三孩,都可以享受。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是优化生育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之一,有利于减轻家庭抚养子女负担。
2.补短板:就业
开发劳动力质量红利。针对新增劳动力,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针对存量劳动力,开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来提升质量。
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本。要禁止年龄歧视,加强大龄劳动力在岗继续教育培训,开发符合大龄劳动力身心特点的志愿服务和社区工作等岗位,促进大龄劳动力回归就业市场。鼓励用人单位提供弹性就业形式。
3.增效益:老龄产业
针对人口老龄化削弱经济增长潜力的问题,以老龄服务、老龄金融、老龄用品和老龄宜居等为抓手,培育老龄产业新经济增长点,充分挖掘银发经济下的长寿红利。2024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发布,这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
比如,老年用品开发方面。银发产业覆盖老年健康食品、老年生活用品、康复辅助器具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随着老年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国际上各类新型产品和服务形式大量出现。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提到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