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闫萍:谱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首都新篇章(2)

3.老龄化地区分布非均衡性突出

从北京市老龄化的地区分布来看,首都功能核心区集聚了更高比例的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七普”数据显示:西城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全市的比重为6.9%,0-14岁少儿人口在全市占比6.1%,这两个比重都高于西城区常住人口在全市5.1%的比重;东城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全市的占比为4.4%,0-14岁少儿人口在全市的占比为3.8%,均高于东城区常住人口在全市3.2%的比重。核心区(东、西城)的老龄化程度是最高的,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中朝阳和海淀相对是洼地,城市发展新区整体的老龄化程度低于其他功能区(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生态涵养区老龄化程度是仅次于核心区的区域(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应该来说,老龄化程度基本大致呈现中心高、中间低、外围高的圈层分布特征。

从北京市老年人口规模的分布情况来看,老年人口规模最多的是朝阳、海淀、丰台。城市功能拓展区、核心区由于地域比较小,老年人口规模相对居中。生态涵养区,老年人口规模最少。除了核心区,老年人口规模基本呈现由内到外、梯次递减的特征。

二、北京市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挑战

1.人口老龄化给劳动力供给市场带来风险

第一,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重不断下降。虽然当前北京市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近年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在2014年达到峰值1717.1万人后,于2015年开始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22年下降至1590.2万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从2010年的82.69%下降至2022年的72.80%。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老化。依据联合国劳工组织定义,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人口被称为老年劳动人口,劳动力老化指的是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北京市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且老化程度日益加深,劳动力结构趋于老化。横向比较来看,根据“七普”调查数据分析发现,2020年我国劳动力老化程度为42.47%,同一时期,北京市劳动力老化程度为38.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纵向比较来看,跟2010年相比,2020年北京市劳动年龄人口中,50-54岁人口比重、55-59岁人口比重、60-64岁人口比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此同时,更加年轻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5-19岁人口比重从6.61%下降到了3.87%,20-24岁人口比重从16.24%下降到了8.24%,25-29岁人口比重从14.67%下降到了11.62%,2000年至2020年,北京市劳动力老化程度提升了11.24%,呈现低速增长趋势。逐渐老化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将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趋势。

2.人口老龄化加大社会保障压力

北京市“七普”数据显示,老年抚养比比十年前上升了7.4个百分点,已经达到17.8%,也就是100个劳动力人口要抚养17.8个老人。老年抚养比继续上升,意味着领取养老金人口不断增加,而缴费人口不断减少。2022年,北京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435.8亿元,基金支出2705.9亿元(其中含中央调剂资金支出364.2亿元),基金当年结余729.9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基金收入101.4亿元,基金支出107亿元,基金当年缺口5.6亿元。可见,在养老保障方面,随着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需求直线攀升,养老金的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基金可持续性问题不容忽视。

另外,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缴费人群将缩小,享受保险人群将相对扩大,以现收现付制为筹资模式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财务可持续性压力十分巨大。

3.人口老龄化加大公共服务压力

第一,失能失智人群规模在增长。北京“六普”和“七普”的数据都显示,老年人80岁以后失能比例急剧上升。失智这一块,我国老年痴呆的患者已达1000万人,且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居世界首位。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有26.5万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从历年数据看,目前仍有90%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专业服务向居家社区延伸的能力较为有限,优质普惠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无法充分匹配家门口的养老需求。随着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快速的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照料者缺失的问题,失能老人的照料成为一大难题。

第二,共病风险。与老龄相伴的常常是多种慢性疾病同时存在,即共病风险。不能简单考虑每种疾患各自独立的影响。在评估老年人的卫生需求时,不仅要考虑疾病的存在与否,还应重视这些疾病的交互作用和对个体机能造成的实际影响。因此,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失能失智老人,以及空巢、留守、高龄老年人等都急需照护,社会化养老供需缺口较大,对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带来很大挑战。

第三,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压力。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未建立健全,老年病医院、老年康复、护理、临终关怀机构不足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健康服务的压力。

(二)机遇

1.消费效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预测表明,老年人口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递增的趋势,预计该比例2050年达到35.1%。“银发浪潮”带来的消费效应和机遇,不仅仅体现在消费规模上,也推动我们不断研究老年人口消费特点,细分老年市场,利用老龄产业的产业链较长的特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老年群体内部的世代更替,新一代老年群体的规模、财富、需求发生较大转变,将会推进北京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随着老年人口占比上升,对于粮食、住房等的消费需求将会减弱,而以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为目的的文娱教育、医疗健康等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则会不断上升。随着新一代老年人口消费需求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智慧家居、旅游度假、文化娱乐、医疗健康等产业将扩容提质,有助于拓展北京市消费需求,孕育银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2.发展老龄产业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老龄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可以覆盖一、二、三各个产业。为此,就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言,老龄产业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抓手。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契机。

3.“银发时代”: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与实践

人口老龄化本身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本关怀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老龄化社会中,如何善待正在老去的人们,如何推动敬老孝亲文化传统,无疑是人本关怀的重要体现,对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各类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截至2022年底,在“志愿北京”平台中开展助老相关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服务队伍5592个,参与志愿者达24458人次。同时,老年人也作为志愿者,推进社会建设和稳定。比如“西城大妈”作为一支群防群治力量队伍,不计回报地投身社区工作、社会治安、便民服务,参与社区和志愿服务,化解矛盾,极大推动了社区文明进步。

北京市不断加大落实对老年人优待服务的工作力度,北京通-养老助残卡优待、公园优待、博物馆优待等让老年人的生活真正受益。同时,北京市积极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权益保护工作,开展老年人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老年人法律维权、法律援助服务,更加注重老年人权益保护,拓展老年维权服务网络。这些都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