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李久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2)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7周年

二、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顺应全国的抗日救亡浪潮,逐步调整了对国民党的策略。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瓦窑堡会议上作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1936年5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明确放弃“反蒋抗日”口号,向国民党提出“联合抗日”的建议。这是共产党根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而作出的一个重大政策变化。毛泽东同志等人写信给蒋介石情真意切地提出:“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择一。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为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秋之辱骂。”“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寇深祸亟,言重心危,立马陈词,伫候明教。”

面对日本的进攻,全国的抗日呼声越来越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并得到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国共两党就一些重要问题取得初步共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日本进攻上海后,国共合作的进程进一步加快。9月22日,国民党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和蒋介石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二)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本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原则和共识,迅速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期对立的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御外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互相支援、互相配合,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成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民兵武装以及解放区人民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他们在极端艰苦困难的不利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在敌后战场英勇杀敌。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并展开肉搏战,经过一天激战,歼敌1000余人。这是“七七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中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民心士气。八路军120师在雁门关伏击日军,切断了日军由大同到忻口的补给线。129师奇袭山西的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24架,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39年11月,八路军在河北涞源县黄土岭伏击日军,共歼灭日军900余人,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旅长阿部规秀中将被炮火击中而毙命。

1940年8月开始的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八路军100多个团40万人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下,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破袭日占铁路、公路2000公里,沉重打击了日本军队。

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随着抗战局势的严峻,国民党也审时度势,作出了相应响应。“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是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比较正确的宣言”。“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态度进一步发生重要转变,对日军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抵抗。国民党当时是执政党,拥有几百万军队。其政策的改变,对抗战局势有着重要意义。

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当作主要作战对象,国民党也采取努力的抗战态度。中日双方军队进行了多次大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抗战热情,给日本军队重大杀伤,自身也付出重大牺牲。在保卫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率部英勇作战,先后牺牲。仅淞沪战役,国军就伤亡18万以上。守卫宝山县城的500名官兵在姚子青营长率领下,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守卫四行仓库的800名官兵,孤军奋战4昼夜,大部分壮烈牺牲。

中国“所有前线的军队,不论陆军、空军和地方部队,都进行了英勇的抗战,表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正像《义勇军进行曲》中所说:“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自恃军事实力大大超过中国,认为中国不堪一击。日本军部多次扬言,一个月或两个月、顶多三个月打败中国。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空前的民族危机,唤起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面对亚洲头号强国日本,中国军队英勇抗战,给日本帝国主义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挫败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

(三)全民族英勇抗战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任何一次反侵略斗争都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国的各民族、各阶级、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抗日旗帜下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前赴后继,形成了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磅礴气势。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各民族人民都投身到抗日洪流当中。

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虽身在国外,却心系祖国,在财力、人力上以各种形式支援抗战。在抗战中,海外华侨组织了各种救亡组织649个,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华侨参加抗战。1938年10月10日,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成为南洋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统一领导机关。1937年8月,美洲华侨成立了“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欧洲各国侨胞成立了“全欧华侨抗联会”,他们积极募集款项,支援抗战。

毛泽东同志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抗战力量,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保障。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觉醒、民族团结空前提高,民族凝聚力迅速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古老的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