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一)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抗日战争是由日本单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旨在把整个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在这个历史时期,阶级矛盾下降,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亡国危险的面前,所有中国人都遇到了生死存亡的问题。正如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所发通电中指出的:“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人喊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社会力量展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民族空前觉醒,要求举国共同抗敌,挽救民族危亡。“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前线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力以赴支持抗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团结一致,通过参军、参战、罢工、示威游行,成立工会、工人俱乐部等形式来唤醒全国人民的觉醒,开展抗日救国斗争。中国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在抗日战争中,全国征募的壮丁,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他们是抗日的主力军,农民群众还以各种形式积极支援和直接参加抗日武装斗争。
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英勇地站在了时代前列。在民族危急关头,中国的知识分子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他们或以笔代枪,或投笔从戎,投身抗战。上海文艺界的巴金、茅盾、郁达夫、郭沫若等60余人曾致电北平文化界:“抗战到底,维系国脉于不坠。”北平、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各地的大中学生纷纷走上街头,集会游行,声讨日寇的侵略罪行,要求国民政府坚决抗日。更有万千青年,长途跋涉,历尽艰难奔赴延安。
(二)国家至上、全民参与
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占人口90%以上的汉族的贡献外,也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贡献。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各民族联合抗日的部队。“抗联”的11个军中都有朝鲜族战士,名垂青史的“八女投江”,其中就有李凤善等朝鲜族女战士。“七七事变”后,在归绥的蒙汉抗日游击队与八路军一道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40年夏成立了以蒙古族为主的蒙古抗日游击队,对巩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建立“回民抗日救国协会”。河北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山东渤海军区回民支队等在与日本侵略者奋战中战果突出。云南各族子弟组成了抗日边防游击队、“抗日救国会”。海南的黎、苗族等参加了琼崖抗日独立游击纵队,台湾的高山族人民参与了的台湾义勇军等,在抗战期间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抗日战争期间,广大海外侨胞怀着对中华民族解放的热切期望,积极参加抗战。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头三年,华侨捐献的款项达6亿元,认购公债11亿元,捐献的各种飞机200多架、救护车1000多辆,还有各种战车、药品、食品等。华侨中有4万多热血青年,毅然回国奔赴抗日战场。大批华侨司机、技工、医护人员、航空志愿人员,远渉重洋,回国服务,直至战争结束。在中国空军飞行员中,华侨占有相当数量。海外侨胞用自己的行动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的爱国人士组织抗日团体、成立民主党派,为抗日战争作出积极贡献。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宋庆龄女士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战,呼吁欧美国家支持中国人民抗战,并于1938年6月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许多爱国人士都参加了这个组织,其主要目的在于争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同情与支持中国人民抗战。1941年3月,一些中间党派统一建国同志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和部分无党派人士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的中坚力量在抗日战争中汇集起来,他们主张国共合作,号召人民抗战,与中国共产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胜利。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的团结向心力、民族凝聚力得到空前的体现。“空前的民族危机使一切阶级、阶层的目的、愿望和要求都在保卫中华民族生存的总目标下统一起来。革命高潮本身就采取了民族运动的形式。”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不畏强敌、血战到底
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之一,日本军队很有战斗力。但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抗战中表现出了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日军所到之处,采用一切最野蛮、最残忍的侵略手段,包括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甚至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企图在短时间内征服中国。迷信武力的日本帝国主义,以为中国人民会屈从于他们的淫威和刺刀,做驯服的臣民。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空前的民族危机,唤起空前的民族觉醒。中华民族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表现得那么英勇顽强,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东北抗日联军长期对敌作战,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使日军寝食不安。日军推行大规模的“清剿”和残暴的“并屯”政策,抗联的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1940年2月,抗联第一军军长杨靖宇不幸牺牲,残暴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连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第三军二团政治委员赵一曼负伤被捕,忠贞不屈,慷慨就义。第五军妇女团的8位战士被敌军包围,弹尽粮绝,集体投江,壮烈殉国。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主力撤退,与日军血战到底,投完最后一个手榴弹、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为不做日寇俘虏而跳下悬崖。
在抗战中,很多国民党爱国将士也进行了英勇抵抗。忻口战役中,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骐率部血战五昼夜,壮烈殉国。台儿庄战役中,坚守台儿庄的勇士与敌展开巷战,守卫滕县的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亲自督战死守,与日军激战三昼夜,该师大部分为国捐躯。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率部与日军激战九昼夜,身中数弹仍然大呼“杀敌报国”,最后英勇牺牲。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两次出征,消耗和吸引了大量日军,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牺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380多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的胜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