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3日,暨南街道中心学校下属三江幼儿园的孩子们与三江新村的老人们一起包饺子。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多个方面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强化呵护“一老一小”。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整合资源,将普惠托育点嵌入养老服务驿站,成立全市首家社区养老育幼一体化服务点,率先开启“老幼共养”服务新模式,实现“朝阳”与“夕阳”双龄共养,结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丰硕成果。
“老幼共养”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然兴起。它是一种将长者和幼儿共同托管的服务模式,通过将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在空间上紧邻设置,有组织或自发性地开展代际交流活动,促进老幼群体互利互惠。21世纪初,我国北京、南京等城市先后建立“老幼园”,尝试将老年人和幼儿结合同养,两者彼此独立又相互陪伴,取得的效果良好。当前,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出生人口数量持续走低,在这种背景下开展老幼共养融合照护服务,深度契合社会需求,是对我国依托农村社区开展养老、托育服务政策要求的积极回应,是促进“老”“幼”融通,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推动“老幼共养”的一种新思路和有益探索。
老幼共养、老幼融合、老幼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从教育的最初形态来看,老人、妇女是家庭生活中开展儿童照料和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研究表明,老人的缺位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也拉低了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今日,老人仍然是被倚重的力量,其智慧被视为宝贵的财富,关心下一代工作能够使其在“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组织儿童参观养老机构,将幼儿园、托育机构建在养老院旁边或内部,进行适老适幼化改造,是“老幼共养”照料模式的最初雏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公共服务能力和农村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最优载体功能,这需要进一步从深、从细、从实推进“老幼共养”服务新模式。
织密“一老一小”服务网络,实现“代际融合”,惠及千家万户。总体来看,老幼共养是一种市场行为,既是对传统模式的创新,也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然而更需要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保障“老幼共养”服务模式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养老托育一体化”服务模式,完善教育、卫健、民政等协调合作机制,明确主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有效保障供给。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既有独立空间,又有共享空间,既有相互陪伴,又尊重个性化需求,避免“一刀切”等局面发生。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开发急需的专业和有效的服务体系、设计“老幼衔接”课程服务课程体系、建立老幼服务实习基地、定向培养专业化人才、定期举办老幼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等,使之规范化、职业化、人性化,更好地满足“一老一小”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一老一小”关系着个人的未来,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新时代赶考路上,探索老幼共养服务新模式,扶持养老托育业持续健康发展,仍需多措并举、共同发力,用实打实的暖心举措,守护“朝夕美好”,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河北省定州市东留春乡人民政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