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无人机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的无人农场进行自主作业(2024年3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重农固本,自古以来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为新征程上推进农村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广袤农村既有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也有持之以恒的“亘古不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我们要读懂农业改革之路上“变”与“不变”的时代规律,从“变”与“不变”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守“四个不能”的底线,书写又一章农业改革精彩。
时代在变、人与土地的关系没变,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是百业兴旺之基。如何正确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从“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正是因为我们党正确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之路,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构建起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梁八柱”,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使我国农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农村社会繁荣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新征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重点,为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持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形势在变、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变,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据报道,我国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人均耕地只有1.4亩左右。同时,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中低产田占到七成,水利灌溉设施缺乏的旱地占到一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从自然资源部最新数据了解到,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耕地面积达到19.18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3%,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我国耕地总量由减转增的基础还不牢固,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和压力依然突出,一些地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时有发生。人不负耕地,耕地定不负人。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对划定的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要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政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从源头节约开始,切实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科技在变、十四亿人吃饭的最大国情没变,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仓廪实,天下安。”十四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保障粮食供给,端稳中国饭碗,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实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且连续九年超过1.33万亿斤。粮食连续丰收令人欣喜,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我们要清楚地看到,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是紧平衡态势。由于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国际环境紧张、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不确定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突出底线思维,从战略高度认识粮食安全问题,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落地。在保证耕地红线的同时,要重点发展科技兴农。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涉农领域合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农技人员下沉到农村基层,加快培育“有文化、懂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技推广服务实效,破解科技进村入户的“硬梗阻”,让科技创新成果在农村落地生根。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需求在变、维护农民利益的初心没变,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回顾四十多年来农村改革的壮阔历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紧紧依靠农民推动改革,只有让农民在改革进程中得实惠,农民才会理解、支持、参与改革,使改革真正成为“关键一招”“必由之路”“重要法宝”。发轫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改革,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开创了敢为人先的改革先河,激发了农民创业的动能;发端于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镇,经安徽试点进而在全国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再次印证了这一历史规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是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农民日报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余元,较2013年增长130%,年均增长8.7%,快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1.2个百分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在农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多到群众家里走一走,多到田间地头看一看,听一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把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农业农村农民内生动力,实现“要我改革”向“我要改革”的转变,汇聚起农业深化改革的澎湃动能。
改革未有穷期,深化改革一直在路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既保持战略定力、坚守“四个不能”底线,又因地制宜、主动求变,奋力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壮美新篇章!(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