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消息|《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文选》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深刻论述。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植绿于心、向绿而行、点绿成金中共绘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水墨丹青”。
植绿于心,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画卷。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具体路径,从“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瞻远瞩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辩证思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航向,为美丽中国建设明确了坐标。从云南洱海的“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到东北三省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从青海三江源的“一江清水向东流”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年来,“两山”理念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从余村走向全国,让绿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底色,也为人类文明永续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我们要深入学习《文选》,把主要内容、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捋明白、学通透、厘清楚”,时刻“心中有数、肩上有责、脚下有力”。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做厚植新绿、厉行节约、崇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汇聚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让“只此青绿”成为美丽中国最动人的色彩。
向绿而行,绘就“人不负青山”的保护画卷。青山不负,碧水长流。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用全面、翔实的数据展示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的新成绩。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29.3微克/立方米,比2023年下降2.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2%,比2023年上升1.7个百分点;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22个,比2023年增加19个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0.4%,比2023年上升1.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6%,比2023年下降0.1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一项项可喜的数据,是美丽中国最生动的注解。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资源压力较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国情没有改变,环保历史欠账尚未还清,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深刻变革,要严格实行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始终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和“持久战”,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点绿成金,绘就“青山定不负人”的发展画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等重要论断,明确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使绿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底色。据7月9日举行的首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从节能方面来看,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从资源利用方面来看,2024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三五”末提高约12%,全国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68亿吨,比“十三五”末增长83.6%。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这个比例还会提高。每年生产钢材中,20%以上的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一味的从自然资源进行索取、破坏生态环境进而竭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舍弃经济发展、固步自封、贫穷落后进而缘木求鱼;我们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趋势的当下,既要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升级“存量”;也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做优“增量”;还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用好“变量”;进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文选》,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实现新突破,在污染防治攻坚上取得新成效,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展现新作为,用生态丹青绘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画卷。(宣讲家网 祝中炎)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视频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