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会议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标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只有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决定》的部署要求,遵循客观规律,把握重大原则,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坚持“农业优先”,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让农业农村发展“唱主角”“站C位”,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用有力的政策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活力和内生动力,让客流、资金流、数据流等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返乡热潮”;城乡融合不是要用“城”把“乡”融掉,而是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同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开创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立足“国情实际”,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既要遵循科学、又不能生搬硬套,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坚持“土”和“洋”相结合,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要坚持立足实际,从我国国情出发,科学把握发展阶段特征和区域特色,坚持“一村一品”,充分考虑不同乡村自然条件、区位特征、资源优势、文化传统等因素差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路径;要兼顾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守住农耕文明,乡村文化的根脉;还要大力发展科技兴农产业,让农民强起来富起来,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更要保持历史耐心,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稳妥把握改革时序、节奏和步骤。
厚植“为民情怀”,共建共享惠民美好“新成果”。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让红利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全面“摸清家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尊重群众意愿,把“政府想做的”和“群众想要的”有机统一,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试金石”,用“辛苦指数”换“满意指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数字技能、提高他们对“新农具”的使用能力,这对于激活释放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进一步用好利好政策,引来“金凤凰”回归,让人才引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让广大农民成为惠民成果的受益者,提升民生福祉新质感。(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团队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