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单元,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数字转型的背景下,构建以数字化为支撑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走向。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数字乡村能更高效地集成资源,更精准地响应需求,更有效地实现管理和服务的优化升级。随着数字乡村的建设,构建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将极大地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人人有责:推进党建引领数字乡村治理
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重要指示作为“数字乡村治理”重点内容,把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治理作为数字乡村治理的总抓手,扎实开展数字乡村治理专项行动。
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确保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使党组织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生改善的关键力量。一要加强组织建设,确保党员干部能够有效履行职责,积极参与乡村治理,通过组织定期培训和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专业能力、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二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党建活动与数字化乡村治理紧密结合,确保党组织在网格化治理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党员干部要深入网格化管理各环节,指导和监督基层治理工作的开展,确保治理活动有效落实。三要加强党组织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密切党群关系,推广“党员联系户”“党员带头人”等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深入基层掌握农村居民需求。面对面交流是掌握农村居民真实需求的有效途径。一要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等方式与农村居民开展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并听取意见和建议。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如热线电话、意见箱、在线平台等,对收集材料进行定期的整理分析,提炼最迫切和普遍的需求。根据农村居民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例如,对于农业生产,提供定制化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对于民生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三要加强党员干部与农村居民的互动,定期组织党群互动交流活动,如开展“走访联系户”“党员进村入户”等活动,增强党群联系,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居民的需求。
成立数字乡村治理联席会。成立数字乡村治理联席会的目的是集思广益,共同推动数字乡村治理的发展。联席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参与制定数字乡村治理的总体规划和方针政策,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以及监督和评估数字乡村治理的实施效果。同时,可以赋予联席会一定的决策权和执行权,确保其决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定期召开数字乡村治理联席会,讨论乡村治理的重大问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联席会可通过定期评估数字乡村治理的效果,以此调整和优化治理策略,持续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确保治理活动与时俱进。
二、人人尽责:打造普惠民生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
数字时代背景下,要通过夯实数字化的根基、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以及创新服务体系,打造更加智慧、高效、便民的数字乡村新时代,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普惠民生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根基。当前,政府正在加大力度推进乡村地区的宽带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从而确保全体农村居民都能接触和利用数字技术,如远程教育、在线医疗和电子政务等。在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除了硬件设施的布局,软件和应用平台的开发也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可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一系列具有农业农村特色的应用软件和服务平台,提供涵盖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农业咨询、市场信息等更贴合农村居民生活的数字服务。
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是实现普惠民生数字化公共服务的关键一环。可通过举办数字技能培训班、开设在线教育课程等方式推广数字教育,培训项目涵盖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及技能,如网络安全知识、数字工具应用等内容,确保农村居民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数字技术,接入和享受公共服务,参与数字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同时,要特别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数字教育,通过开发更加便利的数字服务平台,确保人人享受数字化红利。
打造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体系是实现普惠民生数字化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一要创新数字化治理模式,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搭建统一服务平台,推动跨部门协同合作,确保数字化公共服务的高效运转。二要通过创新服务措施,有效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高决策的精确性和治理效率,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更加便捷和周到的服务。
三、人人享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高质量发展的导向。
人民群众的需要呼唤数字乡村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指引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方向和进程。如今,随着基本需求的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这就要求乡村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还要在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提升。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乡村地区亟须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乡村建设要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生态可持续性,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关键力量,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元的信息服务、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方式。乡村治理数字化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更顺应人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向往,是中国乡村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的重要途径。
数字乡村建设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动力。一方面,要重视数字鸿沟问题。城乡间的数字鸿沟限制了乡村地区的信息获取和经济发展,加剧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是缩小鸿沟、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要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农业依赖度高,效率相对较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促进产业多元化,通过引入数字技术,发展智慧农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字乡村建设可以为乡村地区带来更加全面和深远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因此,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既是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需要,也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粮食安全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JGLX167Y);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动力机制、现实困境与政策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5-ZZJH-231);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传统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YB0072);河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项目编号:YJS2025SZ09)】
【作者简介:杨丽,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文迪,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