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联逻辑

中国理论网: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联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考察黑龙江省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并在2024年1月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首次全面系统地对“新质生产力”进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发展趋势,符合生产力的现实发展需要、未来发展需求。这一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理论性的创新性概念[2],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的理论创新发展[3],更是中国破除西方霸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4]、赢得发展战略主动[5],最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选择。

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的三大要素提出革命性变革要求,要求劳动者匹配有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劳动岗位所需要的科技素质,要求及时实施劳动资料的迭代升级,要求积极探索劳动对象新用途、发现新材料等[6]。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高等教育。而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科专业设置又是基础性、战略性环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遵循着“先导产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的关联逻辑。

一、先导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提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7]新质生产力聚焦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以及三者间的创新组合,追求的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的高质量生产力形态。生产力的实现场域难以离开产业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要素的高速流转使得产业发展成为必需,同时生产力自身发展的需要也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水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作为载体。与传统生产力不同的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产业不是低科技含量、低效能、低附加值、高污染的产业,而是以产业深度转型为催生,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效能、高附加值、低污染的先导产业。这里的先导产业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于国家当前及未来发展战略需求导向,以核心技术、关键“卡脖子”技术的实现为重要突破口,赋能国家支柱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以前沿技术为引领,在生产工具、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乃至劳动资料的空间样态(如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极端环境)等方面实现变革与突破,形成具有前瞻性、引领未来探索的产业,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8]。先导产业摒弃传统产业低技术密度投入、生产要素相对独立与封闭的发展路径,在创新赋能、高技术聚集、生产要素协同[9]以及持续开发的形态下实现整个产业链的迭代升级。某种意义上,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实际上是在全球经济产业升级变革形势下,为实现我国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以及在未来竞争中占领发展先机的关键一招,也为全球产业的升级提供了中国方案[10]。

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先导产业形成的核心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核心。“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1]在传统产业与先导产业中,劳动者都是作为唯一的“人的要素”,都是三大要素中最主动、最积极的要素。传统产业中的劳动者综合素质整体偏低,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较为匮乏。先导产业以创新为核心,其劳动者的劳动应超越简单机械重复的劳动,具备高端思维以及促进技术不断变革的劳动[12],而这一切要求先导产业不仅要拥有综合素质整体水平较高的劳动者,更要求具备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先导产业产生以及持续推进的关键动力。新质生产力以先导产业为主要载体,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先导产业的核心。其根本在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既是先导产业核心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13],也是先导产业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资料的缔造者[14],更是加速推进新质生产力中三大要素优化组合、聚集发力的主导力量。可以断言,没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无法实现产业升级以及开拓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促进先导产业形成的过程中,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一切准备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三、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适应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可通过三种途径培养:第一,企业继续教育。企业通过理论课程函授、工作场实操等方式提升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是人力资源在职提升以及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需要企业在资金等成本投入以及员工在精力投入、职业期望方面达成共识,但较难形成持久的成效以及规模效益。第二,自主钻研。自主钻研更主要是一种个体行为、自主自发行为,对个体天赋、毅力、职业理想要求较高,更多只是一种极少数现象。第三,系统性的教育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可见,教育在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中扮演着首要地位、关键作用、主要途径[15][16]等角色。在系统性的教育培养中,基础教育主要承担夯实人发展的基础性知识、保护以及激发人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等职责,发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性作用。而在我国,快速、系统化培养规模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则主要依赖于高等教育。这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前期基础教育阶段奠基性的培养与积累,为下一阶段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阶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技能的形成奠定基础;二是高校是国家高科技创新要素的主要聚集地、策源地,拥有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领军创新人才与顶尖创新人才群落、高端实验室、前沿国际交流平台、产业链合作平台等综合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也是高校的存在价值与重要使命;三是将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主要场地是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的主要经验做法。实现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是高校,高校应加快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类型、素养等带来的变革性要求,及时完善培养内容、培养方案、培养方法、培养机制[17]。

四、学科专业设置优化是高等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首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18]

学科专业设置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起点。学科专业设置是社会分工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具体表现。高校在对接社会需求、产业需求的过程中,为高效培养专门性人才,需要通过分学科专业设置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知识与专业能力的人才。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大都需要聚集于高校某一学科领域进行系统化、深入化培养而成。

学科专业设置是高深知识生成的场域。高深知识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而高深知识的生成主要来自高校,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供给[19]。高深知识并不能凭空产生,而是需要基于学科专业设置背景下开展的系列教学与研究活动产出。也就是说,学科专业设置不仅关涉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也关涉相关专业领域高深知识的研究与产出。

学科专业设置是高校发展与产业变革互动的生成点。高校的发展与产业的变革彼此互动、密切相连,而其生成点则是学科专业设置。具体表现为:一是产业的变革会促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变革。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替代传统手工生产,淘汰了大量手工业,促进了制造业、工业等产业的发展,英国大学为此增设了数学、商科等应用学科和课程,以满足工业制造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20]。二是高校某一学科专业设置的强化会促进本学科所涉及领域研究的深化以及推动培养一定规模的创新型人才,进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技术变革与相关人才的充足供给,促进产业升级或者新的产业领域兴起。高校专业体系与产业结构体系两个子系统通过学科专业设置,实现系统间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匹配,强化对经济结构转型和教育功能完善的积极响应,形成耦合协同互动关系[21]。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高校应基于知识逻辑、学科逻辑、产业逻辑三维立场对学科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发现新的知识、研发新的技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满足先导产业对人才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的全方位需求[22]。

(作者简介:张海水,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郭国祥,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6][1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华网2024年2月1日。

[2][4]曾立、谢鹏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功能定位与实践进路》,《经济纵横》2023年第12期。

[3]胡博成、朱千叶:《向未来要空间:论新质生产力的经济空间逻辑及实践旨向》,《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5][8]刘文祥、赵庆寺:《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与实践要求》,《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6]牛先锋:《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重要论断看新质生产力发展》,《学习时报》2024年4月1日。

[7]《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9][14]张志鑫、郑晓明、钱晨:《“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10]梁圣蓉、罗良文:《新时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焦点难点与关键路径》,《当代经济管理》2024年第7期。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12]申妍瑞、胡纵宇:《新质生产力与产教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中国高校科技》2024年第5期。

[13]胡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及路径探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

[15][20]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重庆高教研究》2024年第1期。

[16]潘建屯、陶泓伶:《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的三重维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17][19]廖伟伟:《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高深知识生产、技术元素整合与产业技术突破》,《重庆高教研究》2024年第2期。

[21]杨水根、王曼蝶、王露:《本科专业调整、产业结构演进与区域经济增长》,《教育与经济》2022年第6期。

[22]贺祖斌、周坚和:《加强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国高等教育》2023年第15/16期。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