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气·小雪】承秋之余韵,启冬之序章

【廿四节气·小雪】承秋之余韵,启冬之序章

11月22日,当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亥位,太阳行至黄经240度,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便悄然降临。它带来了“地寒未甚而雪未大”的初冬信号,是天地由收转藏、万物敛息的关键节点。小雪时节,寒气渐深却不刺骨,雪花初临却未压枝,恰似冬日轻启的一扇门扉,既承秋之余韵,又启冬之序章,在清冷中蕴藏温润,在静谧里酝酿生机。

雪落三候:一帧冬意入画来。小雪的诗意,凝于“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的物候之中。此时节,天地仿佛按下暂停键:雨过无虹,因阳气潜藏、阴气盛极,水汽难成霓虹;天地之气各行其道,不再交感,故云开雾散,天高而清,地肃而静;万物至此真正进入“闭塞”状态,虫豸蛰伏更深,草木尽枯,山川寂寥,冬的轮廓愈发清晰。北方大地初雪飘落,如碎玉轻扬,覆于枯枝残叶之上,素净而不失雅致;南方虽无雪,却有“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的清寒,早晚呵气成雾,正午阳光微暖,昼夜温差拉出冬的节奏。这并非荒芜的沉寂,而是自然以最克制的方式积蓄力量——雪为大地盖被,霜为土壤封藏,一切都在为来年的春天萌动默默蓄势。

储冬备岁:一仓粮蔬御寒长。“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农谚道出了小雪时节的忙碌与智慧。此时节,田畴已歇,但农家院内依旧热火朝天:北方人家忙着腌酸菜、渍白菜,将秋末收获的大白菜层层码入缸中,撒盐压实,静待发酵成冬日餐桌上的酸香滋味;南方则晒萝卜干、做腊味,趁着晴好天气,将萝卜切条晾晒,让阳光与北风共同雕琢出浓缩的甘甜。红薯、土豆、南瓜等耐储作物纷纷入窖,确保寒冬不缺粮蔬。果园里,果农修剪枯枝、涂白树干,防冻防虫;鱼塘边,渔民起网捕捞“冬片鱼”,肥美鲜嫩,正是进补佳品。现代农业亦融入节气节奏:温室大棚内,草莓初红,菠菜青翠,延续着绿意;智能仓储系统精准控温,让秋粮安然过冬。从“小雪封地,大雪封河”的自然规律,到“冬藏精气,春发有力”的养生哲思,每一次腌制、每一份储藏,都是对寒冬的从容应对,更是对来年丰收的笃定期待。

百俗迎寒:一盏灯火照归心。小雪的寒意,被人间烟火温柔化解。习俗如薪,点燃冬日的暖意:“小雪吃糍粑”,在南方多地盛行,糯米蒸熟捣烂,裹上黄豆粉或红糖,软糯香甜,寓意“团圆黏合,抵御严寒”;北方则讲究“吃羊肉汤”,热汤滚烫,驱寒暖胃,呼应“冬令进补,开春打虎”的养生之道。此时节,家家户户开始添置棉衣、检查炉灶,为真正的严冬做准备。更有地方保留“祭祖祈福”之俗,焚香敬酒,感恩一年收成,祈愿冬安。文人雅士则围炉煮茶,赏雪赋诗,看窗外“晚来天欲雪”,邀友共饮一杯无?这些习俗,不只是生活的仪式,更是心灵的慰藉——在日渐漫长的黑夜里,用食物暖身,用亲情暖心,用期盼照亮寒冬。

小雪三候,是冬之初语;储冬百俗,是岁之深情。从虹影匿迹的天地秩序,到腌菜晒腊的人间烟火;从闭塞成冬的自然法则,到围炉夜话的温情守望,小雪从未只是寒冷的代名词。它以轻雪为笔,以霜风为墨,在天地间写下“藏”与“养”的智慧。当第一片雪花悄然落下,我们便知:冬已至,春不远。只要顺应节律,珍藏温暖,便能在清寒岁月里,守住一炉火、一碗汤、一颗安然过冬的心,静待雪融春回,万物新生。

作者:李军

责编:吴成玲

校对:邱子凌(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邱子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