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衣服时的灵巧指尖、倒咖啡时的精准控制、弹钢琴时的优雅韵律……在11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2025年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上,99支国内外战队的机器人上演“十八般武艺”。这场在北京绽放的科技盛宴,不仅展现了机器人产业的“京”彩突破,更预示着“具身智能”正引领全球机器人产业迈入新时代——一个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场景、从机械执行迈向智能协同的奔跑时代已然开启。
从“机械执行”到“具身感知”,产业质变的核心密码。当下的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一场从“单一功能”到“综合智能”的质变。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冰冷的机械臂,而是拥有“物理实体+智能大脑”的综合体——通过多模态传感器感知环境,融合机器视觉、自然语言理解实现决策,再依托仿生关节、柔性驱动完成精准执行。这种“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让机器人能在工业装配中完成芯片级精密操作,在地铁安检中识别复杂危险品,更能在家庭场景中理解人类的细微需求。此次大赛聚焦的家庭服务、工业制造等场景,恰恰指向了具身智能的落地逻辑:从解决“危险、重复、精细”的任务入手,逐步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减速机国产化突破降低了硬件成本,Pelican-VL模型强化了多模态感知能力,“大小脑”协同架构提升了响应速度……这些技术突破让机器人不再是“实验室展品”,而是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生产生活助手”。当机器人能自主应对台阶、斜坡等复杂地形,甚至在倒地后实现“自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产业从“能做”到“好用”的关键跨越,机器人产业正奏响更快更好的时代乐章。
“京”彩赛场,创新生态孕育活力样本。大赛现场的“京”彩时刻令人目不暇接:智身科技的四足机器狗展现出超越同类的环境适应力,灵心巧手的人形机器人用指尖流淌出《青花瓷》的韵律,灵御智能团队1分钟内完成精准搬运……这些亮眼表现的背后,是北京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领域的深厚积淀。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汇聚了顶尖高校的基础研究力量、龙头企业的工程化能力和政策的精准扶持,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完整生态链。“走进海淀”机器人走秀将硬核科技与艺术融合,“智敬未来”环节彰显创新精神,这种“技术+场景+文化”的结合,让北京不仅是技术研发的高地,更是应用落地的试验田。以“具身引智、应用未来”为导向,北京正通过场景创新倒逼技术突破,让机器人产业在“试错—迭代—优化”中快速成长。这种生态优势,让北京成为引领全国机器人产业蝶变、树立世界机器人发展标杆的核心引擎。
机器人赛道,中国勾勒领跑新路径。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2025年前三季度,59.5万台工业机器人、1350万套服务机器人的产量双双超过2024年全年,印证了产业的强劲动能。“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更将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注入政策红利——当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机器人将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生产力”。从北京赛场望向未来,具身智能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先在排爆、深海探测等危险场景替代人类,再在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工业领域提升效率,最终走进家庭成为“生活伙伴”。这条路径上,中国既有规模最大的应用市场,又有全产业链的配套能力,更有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可以预见,随着技术持续迭代、成本不断降低,“具身智能”将像互联网一样,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大赛落幕,沉淀厚重底气;征程开启,拼搏奋楫扬帆。那些会叠衣服、能弹钢琴的机器人已不止是展品,而是我们未来的生活伙伴。在北京这片创新的沃土上,“具身智能”正引领机器人产业写下更加精彩的篇章,这也必将照亮全球智能时代的新未来。
作者:殷建光 单位:河北冀州职教中心
责编:吴成玲
校对:邱子凌(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