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黄延敏:深刻理解学习意义 系统把握体系要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

(二)“十四个坚持”

在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在“十个明确”的基础上总结了“十四个坚持”。党的十九大阐明的“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三)“十三个方面成就”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的“十三个方面成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硕成果,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我们只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

(四)“六个必须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六个必须坚持”就是这样一把“总钥匙”。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是科学体系“活的灵魂”。“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精辟概括。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可以说,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明确指出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就是人民的创造性实践,这就要求在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要站稳人民立场,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