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时代新人:一个标识性概念和重大命题

中国理论网:时代新人:一个标识性概念和重大命题

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什么是时代新人、为什么培养时代新人、怎样培养时代新人等重大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形成了“时代新人”这一具有标识性意义的新提法和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相关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当前,教育界、学术界、理论界正着力推动“时代新人”从政治标识性概念转化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标识性概念,从学理探索和教育实践的同频共振回应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命题——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以“时代新人”为重要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不断完善;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以“时代新人”为核心论题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术共同体,相关学术研究活动丰富、成果涌现;在话语体系方面,以“时代新人”为基点的学术话语为学理阐释其政治意涵提供解释框架。有论者指出,学科体系是目标,学术体系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话语体系为学术研究提供规范的约束和引导。[1]因此,“时代新人”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兼具目标属性、方法属性和内容属性,承载了价值表达、理论阐释和观念呈现等功能,为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指引,拓展了实践方式,丰富了话语资源。

一、“时代新人”的生成逻辑

从党的历史来看,“时代新人”是党的“新人”话语迭代的结果。我们党在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培养一代新人作为重要任务[2],推动“新人”话语和“新人”培育实践时代化,以“新人”概念的丰富发展标注时代特征与时代任务。党自身就是由一批觉醒的“革命新人”创建的“青春政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新人”培育一方面是启发群众认清受到剥削压迫的社会根源,进而动员其支持革命、参与革命;另一方面是锻造更坚强有力的革命队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从人的社会主义改造出发,提出“共产主义新人”“社会主义新人”“劳动新人”等“新人”概念群,旨在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命题,先后为“新人”填注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等价值要求和时代特质。自此,“新人”话语实现了从党的革命叙事到社会主义叙事,再到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历史转换,从全民概念到教育领域、青年领域的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时代”为“新人”注入全新内涵。

从党的理论来看,“时代新人”是马克思主义“新人”概念“术语革命”的结果。“时代新人”包蕴马克思主义“新人”学说思想精粹、中国传统“人学”文化精华,是二者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结果。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中国古典哲学的大部分思想学说讨论的也是关于人的问题[3]。人的本质与价值、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格与精神境界、人的发展样态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探讨的重大理论命题,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命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三个层面对人的本质的把握与先秦哲学从人与鸟兽的区别、“耕而食,织而衣”的劳动、本性的“善恶之辨”探讨人的本质存在共鸣,为“时代新人”的形成积淀了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应然”状态的建构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的塑造彼此共振,为“时代新人”的形成提供了价值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群众史观对于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的强调与中国古典哲学对人性的高扬以及儒家学说积极入世的主张共通,为“时代新人”的形成构成了方法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新人”学说,另一方面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人学”文化,造就了“时代新人”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

从党的实践来看,“时代新人”是坚持“新人”培育“问题导向”的结果。“时代新人”这一标识性概念和重大命题形成发展最突出的特性是“时代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时代”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结合”的“具体实际”,是时代主题、时代任务、时代价值、时代挑战和世界担当的统一。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包括“时代新人”在内的上层建筑发生变革。因此,“时代新人”必然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嬗变。具体来说,“时代新人”一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的结果,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与培育时代新人紧密结合,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二是科学谋划时代任务的结果,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通过培育“时代新人”推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进而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提升;三是对价值追求深刻洞察的结果,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养“时代新人”紧密结合,抓住了价值观建设中最根本的“人”这一决定性因素;四是主动应对时代挑战的结果,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等问题;五是积极承担全球责任的结果,摒弃资本主义对人的劳动的异化,促进以青少年为重点的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

“时代新人”不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而提出的标识性概念,更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加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的教育工作、党的民族工作、党的青年工作、党的少年儿童工作等方面的主要目标与核心要义。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时代新人”这一标识性概念和重大命题的具体语境来看,“时代新人”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时代新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布局来看,“时代新人”在广义上指的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体。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的构成要件来看,“时代新人”在狭义上指的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成同位语关系,相互观照、彼此支撑。

广义的“时代新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能够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的人。在这里,“时代新人”既指向人的发展目标及成长标准,即“中国式现代化了的人”;又指称人的现代化过程,即“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是最能够培育“时代新人”与中国现代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等“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教育内容。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前置条件、主要手段和实践目标。

狭义的“时代新人”就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外延包括能够把报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广大青年;包括坚持爱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高度统一,具备远大理想和优良品德,勤奋学习、锻炼体魄、热爱劳动,立志成长为先锋的少年儿童;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够胸怀大志、锤炼品德、增长才干、肩负重任的广大学生;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等,高度凝练的表达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可知,“时代新人”的主要叙事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叙事客体是青少年,主要叙事中介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文件,主要叙事场景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青少年儿童工作等。这些构成要素共同构筑起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命题。总而言之,“时代新人”的内涵是新时代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社会主体在使命担当、精神状态、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实然之需、应然样态、必然要求的统一。

三、“时代新人”的重大意义

“时代新人”这一标识性概念和重大命题的形成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从党的历史看,“时代新人”科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新人”培育的历史经验。正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一批又一批“新人”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成就,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极具历史纵深的长久事业,也必将依靠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接续奋斗、久久为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正是对党的“新人”培育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继承发扬。

从党的理论看,“时代新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人”学说。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新人”学说与中国“新人”培育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人学”文化精华相结合,一是筑牢了“时代新人”的道路根基,使中国式“新人”的现代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人学”文化以现代力量,使中华优秀传统“人学”文化赋予中国式“新人”的现代化以深厚的底蕴;二是打开了“时代新人”的创新空间,在中华优秀传统“人学”文化的思想宝库和行动指南中,探索面向未来培育“时代新人”的话语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三是坚定了“时代新人”的历史自信,巩固了中华民族事业传承的文化主体性。

从党的实践看,“时代新人”正确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从党的话语体系建构看,“时代新人”鲜明突出了中国特色“新人”话语的表达优势。一是丰富完善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范畴建构的知识谱系,突出新时代党的“时代新人”话语建构的客观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二是以“时代新人”的话语体系为依托,构建了以“时代新人”为核心范畴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形成了以“时代新人”为主题的哲学社会科学共同体和成果群;三是有助于加强党的国际话语传播,讲好“时代新人”故事,消解西方对“时代新人”这一标识性概念和重大命题的政治偏见和话语误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华东政法大学)2023—2024年开放课题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路径研究”(hzyx2024yb02),2023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引导学生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的实施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高京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1]谢立中:《探究“三大体系”概念的本质意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24日。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5页。

[3]张岱年:《中国古代的人学思想》,《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