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张鲁卿: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环境(3)

四、今天重温中国廉政文化给我们的启迪

(一)可以警醒我们免蹈前人覆辙

廉政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人性都有贪婪的一面,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很容易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明朝有个书生叫胡九韶,家境十分贫苦,一边教儿子读书一边耕种,勉强维持温饱。即便如此,他在每天下午仍会焚香感谢上天又给他享受了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他说:“一日三餐全是菜粥,这叫什么清福呀?”胡九韶回答说:“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没有战乱。一家大小有吃的有穿的,没有饥寒。家中没有人病在床上,也没有人被关在监狱里,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

我非常欣赏这么一段话:在你获得金钱的过程中,如果感到紧张或屈辱,那么,获得金钱之后就不要指望会生活得怡然自得,用起这些钱,你会感到恐惧和不安,这就是金钱本身固有的阴谋。古人说得好,“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就是明智的人在事端尚未出现征兆时就能预见,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来临时就能规避。

当今社会观念激荡,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诱惑,应常敲警世之钟。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定要戒贪欲、懂知止,做好人生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是要坚守一种情怀,就是家国情怀。“二”是要结交两个知己,就是运动和阅读。“三”是要做好三种人,就是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和作风上的正派人。“四”是要做好人生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加”就是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减”就是减少应酬,活出自在;“乘”就是乘势而上,不骄不躁;“除”就是除去私心,廉洁自律。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好“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做到在人生低谷时不放弃,在纷繁复杂中保持取舍,在乘风破浪中保持冷静,在世事更替中守住本心。“五”是要经受住人生的“五大考验”:一要经受住利益的考验,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二要经受住金钱的考验,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三要经受住权力的考验,要公开用权、公平待人、公正做事;四要经受住价值的考验,要正确估价自己;五要经受住交友的考验,一定要谨慎交友。“六”是要用好“六面镜子”,就是经常用“平面镜”照照自己,用“显微镜”查查问题,用“放大镜”论论危害,用“多棱镜”找找根源,用“透视镜”解决问题,用“望远镜”定定方向。“七”是要算好人生的“七笔账”:一要算好“政治账”,避免自毁前程;二要算好“经济账”,避免倾家荡产;三要算好“名誉账”,避免身败名裂;四要算好“家庭账”,避免妻离子散;五要算好“亲情账”,避免众叛亲离;六要算好“自由账”,避免身陷囹圄;七要算好“健康账”,避免身心憔悴。“八”是要做到八个“慎”,即慎独、慎微、慎言、慎行、慎欲、慎友、慎始、慎终。

作为领导干部,一旦出了事就成了“四不”干部。哪“四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忠,就是辜负了党的培养,对不起党,是谓不忠;不孝,就是无法为父母养老送终,是谓不孝;不仁,就是把妻子、儿女给害了,是谓不仁;不义,就是把一些跟着自己的同事给害了,是谓不义。

(二)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心理平衡

廉政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得有失,得失相当,大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没有只得不失的人,也没有只失不得的人,关键还是要看是否能换个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忍受了别人不能忍受的,才能享受别人所享受不到的。

讲个故事。人们在山顶上修建寺庙时,将一块非常大的花岗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做殿前石阶,另一部分用来做佛像。寺庙建好后,前来拜佛的人很多,香火很旺。于是,石阶的心里就不平衡了。一天夜里,它对佛像说,“咱们两个本是出自同一块石头,为何人们都要踩着我来供奉你,而你却高高在上接受人们香火。”佛像叹了口气,对石阶说,“你只经历了四刀就被做成石阶,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才被雕刻成佛像。”

保持心理平衡,要守住我们身边的幸福。失去时不要过于沮丧,得到时也别得意忘形。要做到成功时保持冷静,失败时保持镇静,思考时保持宁静,烦恼时保持清静。保持心理平衡,还要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我认为,最好的人生就是怀一颗孔子心,染一身庄子气。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怀一颗孔子心,染一身庄子气,在天作飞燕,落枝成麻雀,收放自如高下皆宜,既如君子般自强坦荡,又似隐士般自在逍遥。我们在工作中努力奋斗,在生活中闲情逸致,人生有张有弛,有滋有味。

(三)可以帮助我们修炼心性

廉政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只有安顿好我们自己这颗“心”,才能无惧风雨考验,才能拥有圆满人生。所谓“心兵不动,万事从容”,“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心性的重要性。作家周国平曾说: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一个人的内心决定了他的生命轨迹。

讲个故事。苏东坡在杭州和金山寺佛印禅师最是要好。有一天,苏东坡与佛印打坐参禅。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坐着,像个什么?”佛印看了一下苏东坡,答道:“像一尊佛。”苏东坡非常高兴。佛印随口也问苏东坡:“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揶揄说:“像一堆粪!”。佛印听了,置之一笑。苏东坡高兴地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颇不以为然地说:“哥哥,你错了。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为粪。”

一个人的内心出了问题,行为上也会出现偏差。我们只有把自己这颗“心”安顿好,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现实考验,做到心定神宁,行止有矩。那么,如何安顿好这颗“心”呢?就是要怀有“四心”:一是对待“名”,要怀一颗平和之心;二是对待“利”,要怀一颗知足之心;三是对待“事”,要怀一颗进取之心;四是对待“人”,要怀一颗友爱之心。同时,还要去掉“四心”:一是要去掉“贪权”之心,涵养淡泊之志;二是要去掉“贪财”之心,保持君子之节;三是要去掉“纵欲”之心,坚守道德底线;四是要去掉“作秀”之心,养成求实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如果“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新时代的党员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形势,面对充满诱惑的工作环境,要有“画地为牢”的自觉,不让爱好溢出边界,不让欲望为所欲为,要守得住本分、站得住脚,耐得住性子、经得起熬,分得清是非、会选择,激浊扬清、敢斗争,恒德正心、永不放松。

(四)可以提醒我们时刻心存敬畏

廉政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心存敬畏才不会犯错,才不会迷失方向。生在天地间,行在红尘中,每个人都要心存敬畏。什么是敬畏?就是既敬重又畏惧。这是人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它囊括了“敬”与“畏”的双重情感内涵:“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事物人格化的一种尊重;“畏”,是一种对自身言行的自律,是一种对萌生不轨行为的自我约束。敬畏是一种态度、一种观念、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自省、一种约束,也是一种忧患、一种睿智、一种敏锐、一种原则、一种觉悟。一句话,心存敬畏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

官有所畏,业有所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因此,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领导干部要把“敬畏”二字根植于内心深处,真正做到以下五个“敬畏”。

第一,要对人民群众心存敬畏。领导干部要敬畏人民,自觉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敬畏人民,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自觉拜人民群众为师,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第二,要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领导干部要敬畏法纪,自觉做到遵纪守法。领导干部必须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自觉用党纪国法强化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只有把自律贯穿于做人做事各方面,才能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

第三,要对组织心存敬畏。领导干部要敬畏组织,着力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时刻牢记组织的培养教育,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真正做到让党放心、让组织信任、让人民满意。

第四,要对历史心存敬畏。领导干部要敬畏历史,自觉做到以史为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领导干部敬畏历史、以史为鉴,以坚定历史自信走向未来。同时,注重用深远的历史眼光看待问题,使自己的工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第五,要对学习心存敬畏。领导干部要敬畏学习,自觉做到以学增智。领导干部必须以敬畏之心加强学习,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同时,以案为鉴、警钟长鸣,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

第六,要对手中权力心存敬畏。领导干部要敬畏权力,自觉正确行使权力。领导干部对待权力一定要做到慎用权、善用权、用好权。用好权力,能施展抱负、造福人民,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滥用权力,则误国害民、身败名裂,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

(五)可以启示我们多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廉政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加强学习,提高修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读经典,尤其是要多读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东西,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正所谓,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部。读经典,可以减少我们摸索的时间,可以降低我们试读的成本,可以与前贤对话、与历史交流、与智慧同行。

我们需要读哪些经典?我认为,一定要读三部书。第一部是《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启示,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何时何地何人诵读,都会令人醍醐灌顶,深受启发,终生受益。第二部是《道德经》。作为道家哲学和思想的核心,《道德经》告诉我们如何做事,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如果能认真学习其中蕴含的哲理,就可以启迪智慧。第三部是《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告诉我们如何处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尤其是书中一些诗词、对联等简单易诵,却意味深长,参透了人,悟透了事,看透了生命。

如何从经典获得启发?一个会读经典的人,就是要从一篇篇毫无生命的文章中解读出活生生的先哲智慧。这是读经典的关键。我认为,读经典不要贪快、求速,而要重在感悟;读经典,不要只用两只有形的眼睛,还要用智慧的眼睛并结合自己的阅历去读、去悟。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