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全面深化改革的北京实践
2024年,北京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GDP增速达5.2%,跑赢全国(5%)。2025年,北京GDP增速目标设定在5%左右。这是在2024年近5万亿的经济体量上更上一个台阶,与2024年相比,2025年的5%左右含金量更高、增量更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市各领域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首都特点的基层改革创新经验。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到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营商环境改革,从文化教育发展、法治建设、党的建设到“接诉即办”、纪检监察……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北京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答卷,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重点突破带动改革全局推进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两个月后,2014年1月,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负责本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2018年11月,领导小组调整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北京全面深化改革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截至2024年8月,市委深改委已召开62次会议,研究审议重要改革议题489项。
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加强改革总体谋划,北京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制定系列实施意见,构建完善全市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并列出重要改革举措清单,形成清晰明确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具体来看,北京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两区”建设、“接诉即办”等具有标志性、牵引性的重大改革任务加速落地见效。对于一些牵涉单位多、复杂程度高的改革事项,北京市委深改委直接牵头研究推进,实现与专业部门的“同题共答”,推出一批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改革举措。对标中央要求,北京坚持将改革任务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建立年初建账、年中对账、年底收账的台账制度,推进本市对应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306项改革任务、1000项预期成果实现应完尽完。此外,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北京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深改督察组,分别由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委改革办主任牵头,每年对全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任务开展督察问效,打通了改革推进的“最后一公里”。
(二)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所需
长安街西延长线上,首钢园上演着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秀场”的华丽变身,科幻、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要素加速集聚。截至2024年,入园企业831家,其中创新型科技企业接近一半。自2020年5月开放以来,园区已累计举办各类活动700余场,入园客流量累计突破2100万人次。首钢园迈向城市复兴新地标,离不开北京加速完善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更离不开北京持续推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首都规划权属党中央,完善首规委工作制度,以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北京推动减量发展,出台城市更新条例,统筹构建以老旧小区、老旧厂房、老旧楼宇、核心区平房(院落)为重点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牵引作用,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三次修订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
一系列改革举措让一个个“全国率先”“试验区”“先行区”在京华大地多点开花。北京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以高水平“放管服”打造“北京服务”品牌。2024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为高质量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据统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以市政府办公厅以上名义出台科技创新政策文件70余件,与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日益健全。比如,在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方面,北京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2023年“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达411人次,在全球创新城市中排名第一。
(三)一条热线撬动城市治理变革
2018年,中央深改委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总结报告,改革经验得到党中央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北京针对集中区域、高频共性的难点问题开展主动治理,建立“每月一题”专项治理和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工作机制,“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深化。一系列具有首都特点的基层改革创新经验,进一步擦亮“北京改革”品牌。解决“房产证办证难”、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促进文物“活起来”,彰显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四)高精尖产业发展蓄势待发
北京新能源汽车年产量29.4万辆,医药健康成为继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之后的第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新成果,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编制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实施方案,推动29个科技设施全部进入科研状态,12个科技设施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制定培育发展新动能等政策,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出台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实施意见,发布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全市绿电占比达26%,建成充电桩超40万个,全市能效水平保持全国省级最优。
展望未来,虽然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应对,通过政策引领、创新驱动和各方协同发展,就一定能够突破困局,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