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风清气正、严谨自律的学术风气的有关决策部署,相互交流在科研管理、诚信建设、学术评价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副处长俞音、智库建设与管理处副处长赵锐及相关工作人员于4月18日前往呼和浩特参加第八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承办,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主题开展研讨。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学风建设实施路径、科研诚信制度化构建及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等核心议题,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虎强调,科研诚信是学术繁荣的基石,需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文化。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研究员指出,当前学术领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浮躁风气、考核体系失衡等问题,需从内外因双向发力,通过整治学术乱象、强化诚信教育,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学术道德的自觉践行者。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二级巡视员钱智提出“三破三立”改革思路,即破“虚假浮夸”立“求真务实”、破“一概而论”立“有的放矢”、破“物质功利”立“价值导向”,通过制度创新、教育强化与动态监督网络构建,推动科学家精神与科研诚信建设深度融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王廷惠教授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强调以“一体化”思维净化学术环境,强化共同体意识,夯实科研诚信建设的理论根基。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杨玉成教授从传统文化与实践举措双维度,分享科研诚信建设的落地经验。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犯罪学研究所副所长印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编审杨红艳、中国科学院大学黄小茹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学术应用规范、价值导向引领、科学家精神培育等方向发表演讲,共同呼吁完善成果评估体系、深化诚信教育、厚植学术文化土壤。
会议明确,优良学风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是促进学术繁荣的基石。本次论坛为科研组织管理、诚信体系建设及学术评价改革提供了前沿思路与具体行动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