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来,露营也跟着火起来,不少营地提前一个月就被抢订一空。据悉,北京市内有近200处露营旅游休闲地,涵盖生态研学、乡村农耕、徒步探险等多种业态,然而,这种休闲活动火爆的背后,也暴露出一系列安全隐患。本月起,北京市地方标准《帐篷露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正式施行,为本市发展露营经济系上“安全带”。那么,露营地选址、设施等方面有哪些新要求呢?
提问1
河流等近水区域可以规划露营地吗?
为进一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地方标准《帐篷露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规范》承继并细化了我国于2015年发布的《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立足本市露营行业实际,构建露营地安全三维体系,即分别从生态红线、安全底线、服务标线三个层面为露营地建设经营划出清晰框架。《规范》聚焦露营行业重点问题,一方面对于露营行业经营者提出了更加明确、实际的从业要求、规范指南,避免行业“野蛮生长”;另一方面也要求消费者提高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安全露营。
根据《规范》第4部分“选址与布局”中的相关规定,经营者在选择露营场地时应当注意以下三点,同时也值得消费者借鉴:一是环境适宜。应选择环境良好,生态承载力强,符合北京市及各区帐篷露营地规划要求的空间区域;应选择旅游可进入性良好的区域,同时也应当保证周边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场地开阔、坡度较缓。二是保护生态。应远离列入保护范围和有危害的野生动植物活动、生长区域。三是远离危险。应避开有毒有害、放射物等各类污染源,风电场、高压线、易燃易爆物储存场所等危险区;帐篷露营地所属区域雷电风险等级条件应符合相关要求。
暑假期间正是露营的好时候,但也时值本市汛期,加之露营场地多为靠近河流、水库等近水区域,所以更易发生洪涝淹没危险。2021年5月,罗某前往某文旅公司经营的溪边露营地游玩,将车辆停放于营地停车场内。当日凌晨该地发生暴雨导致溪水漫延,将罗某的车辆淹没造成损失,文旅公司须承担赔偿责任。此外,对于网上流传的一些网红小众营地,市民要特别当心,应谨慎前往。外地就发生过风景优美的网红营地突发山洪,导致部分游客逃离不及、最终7人丧生的悲剧。
法官提示
结合《规范》,经营者对露营地的选址规划,应当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坚持绿色原则。根据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因而营地经营者在选取露营地具体地址时,应当选择适宜露营聚集活动的场地,不得有污染水源、破坏植被或者毁坏土地等行为。二是坚持安全原则。我国防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和岸线的利用,应当符合行洪、输水的要求。因而营地选址应当避开河道附近、水库下游、山体陡坡、悬崖下方等危险地段,经营活动中及时获取天气预报、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汛期警惕水位突然上涨并及时防范。另外,需要提醒的是,除了经营者应当对露营地选址采取审慎适宜态度外,消费者自身也应当提高警惕,仔细甄别营地经营资质和当地气候环境,做自身安全的守护者。
提问2
规范的帐篷营地应具备哪些功能?
完备的基础设施,是保障露营经营和消费安全的应有之义。为此,《规范》规定,露营地选址应有相对独立的区域,或对帐篷露营地区域进行封闭管理,规定露营地选址总体布局应当合理,功能分区符合经营和服务需求。同样,该《规范》明确提出,应设置方便游客进出营地的交通设施,宜实现无线移动上网,帐篷露营地应在旅游者常用的电子地图上有标识,并做好营业时间标注。帐篷露营地应设置醒目的标识系统,规定公共区域实现24小时视频监控全覆盖等。
刘某通过微信购买了某旅游公司露营套票,内容包括帐篷住宿、室内外娱乐等项目,由该旅游公司提供露营帐篷等设施。刘某随后携家人办理手续进入宿营区,当夜,刘某走出帐篷如厕,不慎跌入宿营区边缘未覆盖的排水沟而受伤。刘某诉至法院,要求旅游公司赔偿。旅游公司则辩称,其提供固定安装的露营帐篷等,刘某属于拎包入营,露营地为开放性平地。刘某在深夜意外受伤,拨打前台电话未接通,后刘某自行前往医院,其已同意退票并申报保险理赔。法院审理后认为,旅游公司经营的项目属于依托自然条件打造的相对封闭的园区,作为经营者,旅游公司应对宿营人员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义务。经现场勘查,案发露营地虽然场地较为平整,但与周边环境并无明确的界限,且未设置隔离设施。加之刘某在帐篷住宿时,因宿营区未设置卫生间而只得前往营区边缘如厕,进而诱发其摔伤。该排水沟位于营区内的部分未设置禁行标志,外延部分也未设置隔挡和警示标志,露营场地未设置专门的夜间照明设施,极易造成露营人员误伤。因此,旅游公司的露营场地设置不合理、不规范,对刘某受伤存在过错,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在另一起案件中,庞某等人前往某文旅公司负责开发运营的大峡谷露营地露营,第二天一早,庞某突然倒地不起,同行人拨打120急救并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40分钟后庞某已经没有生命体征,后经当地医院确认,庞某死因是心源性猝死。文旅公司辩称,景区配备了相关的游客须知、购票须知、导游图、应急方案、医疗救助方案、医疗设施设备等基础设施,以及具备相关资格证件的车辆和人员,基础设施完整且应急设施人员时刻处于应急处突状态。庞某等人购买门票后,详细阅读了景区的相关管理制度、游览须知等,并自愿购票进入,购票须知、导游图等均公开了景区救援电话及紧急联系方式,相关工作人员也正常在岗服务,景区内基础设施中明确提示了相关危险游览点及注意事项。法院审理后认为,某文旅公司作为露营地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应当以存在过错为前提,死者庞某属于猝死,与景区设施安全性无任何直接关联,且庞某倒地后,同行人员及时报警并拨打120急救电话,某文旅公司在露营地相应位置配备了医疗急救箱,设立了安全提示并公布了联系电话,已经尽到相当的安全保障义务,因此文旅公司不存在过错,依法不承担赔偿责任。
法官提示
对于露营地经营者来说,应当对露营地合理规划、合理布局,配备必要基础安全设施和应急设备。比如,依照国家《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对于帐篷营地的相关规定,营地内功能分区应清晰,人车应分流,服务中心、公共洗手间等关键功能区域应当醒目且独立,同时营地应当保证外部与内部功能区之间的衔接通畅,营地内部应配备信息查询和移动充电设施,配备基本急救药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平台。
对于消费者来说,参与露营活动前应当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和野外生存知识,出行前适当配备药品、电源设备、衣物食物等基础物资。如发生紧急事件,应保持冷静,第一时间寻求经营者或第三方帮助。此外,在入住露营地后可先主动熟悉周围环境、设施标识,对于禁止入内的区域坚决保持安全距离,享受露营快乐的同时确保自身安全。
提问3
一旦发生事故损失该由谁来承担?
为切实提高露营服务标准,《规范》对露营经营服务设施和服务要求做出了详细规定,例如规定露营区应根据场地面积、地形等条件合理设置营位,要求提供烧烤服务或自助烧烤设施的帐篷露营地应符合消防及环保要求。在服务要求方面,规定服务接待应24小时有人值守,响应游客的服务诉求,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
李某与同事共同前往某露营地团建,聚餐烧烤时由于露营地员工未按要求及时更换野外专用卡式炉燃料罐,因此李某自行更换,后随意放置。不料替换燃料罐突然发生爆炸,造成李某大面积烧伤。李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某露营基地则辩称,其仅应在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法院认为,发生爆炸的野外专用卡式炉燃料罐是由李某自行更换后随意放置的,证明该露营基地未能全面、有效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对危险物未妥善保管,未能尽到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应当对李某承担赔偿责任。而李某作为正常成年人理应知道燃料罐是危险品,擅自更换是致使爆炸发生的诱因之一,因此李某自身同样存在过错,最终法院判令某露营基地承担40%赔偿责任,李某自行负担60%损失。
在另外一起案件中,冯某与朋友一起到某度假酒店的露营地游玩,经露营地经营者同意后搭建帐篷,但冯某在使用经营场地中的老竹椅时严重摔伤,要求赔偿。某度假酒店辩称,案涉竹椅并非景区内公共物品,而是商家私人物品,因此拒绝承担赔偿责任。法院审理后认为,度假酒店向游客提供经营性露营场所,案涉老竹椅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事故,因此度假酒店应当承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赔偿责任。
法官提示
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规定,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和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第十一条则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因此,露营地经营者应当对于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负有保障责任,应当合理设置帐篷点位,避免因点位过近或过远产生安全隐患,同时定期对露营地内设备设施进行检查、更新,建筑物的防火设计应当严格符合国家规定,配备消防器材并置于醒目位置,严格保管卡式炉、煤气罐、燃料瓶等危险物品,营造安全的露营环境。
广大消费者也应当从保护自身安全和维护营地环境的角度出发,遵守露营地规定,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露营装备设施,避免危险行为,遇到困难首先要寻求专业人员帮助,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法官有话说
认清资质做露营“明白人”
露营经济蓬勃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规范》的出台,不仅为经营者提供了明确的运营标准,也为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经营者应当严守法律规定和从业标准,以高标准实现“优服务”,打出好口碑。经营者应当以《规范》为依据,优化露营场地布局,完善露营场地设施,加强安全监管,杜绝风险隐患,提升服务水平,扎实推进露营行业自“粗放生长”向“精细管理”转型,实现露营行业高水平持续发展。而作为消费者,在享受自然、放松身心的同时,也应主动了解相关规定,做露营“明白人”:选择具备合法资质的露营地,确认消防、急救等安全设施完备,留存服务协议与消费凭证;若遇到设施缺陷或服务纠纷,可依据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规范》主张权利,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文旅机构投诉;要自觉保护环境,遵守绿色原则,守护绿水青山。只有实现露营从业者、消费者与监管者同向而行,露营经济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