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力量;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才拥有光明的前途。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回望百余年栉风沐雨的奋进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新征程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以系统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行动指南。
多路径协同研究。加强理论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环节,以系统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我们打破学科壁垒,摆脱研究视角单一的局限,构建多路径协同攻关的立体化研究格局。深化历史纵深研究,系统梳理百余年党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节点、关键人物、标志成果,深刻把握其发展逻辑、历史经验与演进规律,从历史深处汲取智慧。强化现实问题导向,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理论、现实、战略问题,适应时代要求、聚焦时代任务、回应时代关切,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服务大局,并在破解实际问题中不断完善、丰富、发展理论。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与长效协作机制,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主题展开交流与合作,催生新的研究范式与增长点,形成理论研究合力。
多主体联动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各主体协同发力,形成“大合唱”格局。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强化理论工作者的主力军作用,增强各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阐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产出高质量、原创性研究成果。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深入基层一线,总结提炼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多媒介融合传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人们学习理论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适应全媒体时代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融合传播体系,把抽象的理论讲清楚,让广大群众愿意听、听得进。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的“定盘星”作用,做好权威发布、深度解读和舆论引导,确保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创新拓展网络传播渠道,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运用短视频、公众号等平台,打造“爆款”理论产品,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与互动性,精准触达各类群体。推动线上线下融合贯通,将理论宣讲、学习研讨、主题展览、文艺创作等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矩阵有机结合,形成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的传播闭环。提升话语体系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摒弃生硬灌输,善用“群众语言”“时代语言”“生活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讲透中国道理,让理论可亲、可感、可学。
多策略促进认同。理论只有被广泛认同,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需要契合现实生活实际,采取多样化策略,不断强化认知效果。深化理论阐释的学理支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理性阐释,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力求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以深刻的学理说服人,回应深层次思想困惑,筑牢思想根基。强化价值引领的情感共鸣,将理论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紧密结合,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内在联系,激发情感认同。突出实践成效的现实印证,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等事实,生动证明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区分对象精准施策,针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基层群众等不同对象的特点、需求和认知水平,采取差异化、分众化的传播策略和教育引导方式,提升针对性和有效性。
多维度评价反馈。建立科学、动态、多维度的评价反馈机制,是确保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保持正确方向的重要保障。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引入多方评价视角,避免评价主体单一化。设立多维评价标准,建立涵盖理论的真理性、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国际影响力等内容的科学评价体系,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估,对理论研究创新成果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有效地反馈到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宣传教育、实践应用等各个环节,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闭环回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