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4.8亿斤背后:中国粮仓的韧性与智慧

2994.8亿斤背后:中国粮仓的韧性与智慧

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持平,夏粮产量2994.8亿斤,总体保持稳定。全国夏粮实现稳产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旱保粮的中国速度,彰显责任担当的力度。3月以来,河南、陕西等地抗旱战场硝烟弥漫。河南228处大中型灌区引水19.76亿立方米,64.3万台排灌机械昼夜轰鸣;陕西打深井、铺管道,让渭北旱塬的麦苗喝上“救命水”。这些数字背后,是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刚性约束,如安徽将粮食生产纳入党政绩效考核,河北5400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近六成,从“要我种粮”到“我要种粮”的转变,正是中国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提升了耕地质量,更构建起旱涝保收的“硬核防线”,真正实现“藏粮于地”的战略目标。

科技赋能的中国精度,改写传统农业的维度。在山东,“济麦44”等良种与宽幅精播技术结合,让小麦单产再创新高;陕西渭南的8个“万亩片”、21个“吨粮镇”,通过“良田+良种+良机”的三主融合,带动492万亩农田提质增效。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农机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正在重塑农业生产模式。江苏283座“无人化”农场中,无人驾驶拖拉机通过北斗导航实现厘米级路径规划,作业效率提升 30%,每亩节约成本300元、增产50斤;内蒙古三河农牧场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小麦亩产达890斤,较传统旱田翻番,节水节肥效果显著。这些技术创新让农业从“汗水农业”转向“智慧农业”,真正实现“知天而作”。

防灾减灾的中国深度,构筑稳产丰收的厚度。今年夏粮生产,各地打出“组合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超80%麦田,农技人员田间指导实现“最后一公里”全覆盖。河南周口郸城排查2.9万眼机井,河北沧州建成3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这些细节折射出中国农业防灾体系的立体化升级。从抗旱到防虫,从预警到应急,“全链条”防控网络的构建,让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明确要求,到2025年实现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全覆盖,确保首批应急物资6小时内抵达灾区。这种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底线思维,为粮食稳产筑牢了安全屏障。

结构优化的中国广度,拓展粮食安全的维度。在安徽,17.5万亩新增夏粮播种面积的背后,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在河北,“以奖代补”政策激活了农田提质的内生动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国调减低产作物、扩大冬小麦种植的结构性调整,让有限耕地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广西恭城通过品种优化,将桃李产业打造成“第二增长极”,亩均增收270元;永福县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夏熟水果优质果率提升至92%,电商销售额增长45%。这种“藏粮于技”的战略布局,正在为粮食安全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能。

制度创新的中国力度,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从中央到地方,粮食安全责任制层层压实。安徽“一把手”亲自督办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北将高标准农田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江苏通过“以奖代补”激发农田提质活力。这种制度创新不仅体现在责任落实上,更体现在资源整合中。农业农村部统筹推进大中型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河套灌区通过引黄滴灌实现亩均节水20立方米、增收600余元,印证了“节水增粮”的可行性。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分散经营”到“整区域推进”,中国农业正在制度创新中实现质的飞跃。

当前,秋粮生产进入关键期。从东北玉米带的“一喷多促”到南方稻区的防灾预案,从农机调度到农资储备,各地已打响新一轮丰收保卫战。夏粮稳产的经验启示我们:只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技术用在田间、把措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筑牢大国粮仓的根基。

375.6公斤的单产背后,是中国农业迎战风险的勇气,是科技赋能的智慧,更是制度优势的彰显。在“中国饭碗” 端得更稳的征程上,这份夏粮稳产的成绩单,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动员。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稳坐“粮安天下”的战略主动。(宣讲家网 陈长

作者单位: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