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7月21日拍摄的南宁市鸡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为加大“好房子”工作推动力度,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第一批)》,涵盖了出台推动政策、加强技术支撑、打造示范样板、强化科技赋能、优化物业服务和健全产业体系等6方面内容。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当前,我国住房发展已进入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和增量优化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新阶段。那么,究竟“好房子”好在哪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明确答案,要“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正因如此,建造“好房子”被多地政府列入年度工作重点,相关政策与举措密集出台,越来越多的“好房子”拔地而起,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一幅幅“住有优居”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加快建设“好房子”提供更多样板间,必将让城乡生活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托举起亿万人民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建造“好房子”,离不开有为政府和有力政策同向发力。加快推动“好房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设计、建造、使用、服务等各环节,也涉及绿色建材、智能家居、装配式施工等产业,需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强化政策组合效应。北京市印发“好房子”规划管理相关技术要点,提出关键性能管控标准,营造多样化生活场景;山东省对建设、购买“好房子”给予金融、财政政策支持;广东省广州市推动“好房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正是强化政策供给和政策引导,助力“好房子”的愿景照进普通百姓生活。可以看出,有为政府和有力政策持续加力、更加给力,是加快推动“好房子”建设的重要保障。打好组合拳、奏好“协奏曲”,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定能以良好的政策效应加快“好房子”建造步伐。
建造“好房子”,科技赋能、创新引领是趋势。现实中,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新型建造技术,以及一些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到房屋建设中,无论是新房子还是老房子,都能变成“好房子”。江苏省发布《改善型住宅设计与建造导则》,从户型设计、材料选用、建造管理等方面提升住宅性能品质;江西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住宅隔声、房屋渗水、墙面空鼓等常见问题,立项60余项课题,推动“好房子”科技攻关……以“新科技”支撑“好房子”,在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转型上下更大功夫,勾勒出未来“梦中情房”的发展坐标。我们应该主动升级设计理念,从功能、质量、体验等方面出发,提高建设标准、发布技术导则、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住宅产品持续迭代升级,让更多生活愿景加速变为美好现实。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住房是民生之要,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民生保障领域的基础工程。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实现宜居目标,提供更多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好房子”至关重要。不久前,新出台的《住宅项目规范》,不仅以国家标准的形式为“好房子”建设划定了底线,更以系统性思维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应当注意,“好房子”建设不能和高端住宅建设画等号,而是要面向不同人群、惠及广大群众。这就要求,“好房子”不仅要有好标准、好建造,还要有好材料、好设计以及好服务。立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把“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标准融入建造全过程,大力推动建设“好房子”,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求,“过上更好的日子”的动人篇章会越写越精彩。
(宣讲家网 丁恒情)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