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还面临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并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完善绿水青山的保护机制。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好绿水青山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改变过去分要素、分部门、分区域的分散化管理模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从系统工程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确保绿水青山供给的可持续性。坚持底线管理,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坚持精准治理,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落实到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上,实施“一单元一策略”的分类管理、精准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加快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在立法体系化基础上促进执法规范化、司法专业化、守法普遍化,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确保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

健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通过对第一、二、三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提高整个产业结构的生态绩效,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不断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找到绿水青山的经济载体,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资源产业,比如生态农业、特色旅游、自然教育等。产业培育要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规划和运营,不断将绿水青山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内在统一。

构建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反哺机制。经济发展不是必然带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过度消耗,可以既通过发展方式转型降低生态环境代价,又用经济发展成果、技术进步成果反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完善生态保护修复促进耕地、林地、园地等布局优化的土地置换政策,积极发挥绿色金融在生态保护修复中的作用。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加快健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协同发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动建立覆盖更加全面、权责更加清晰、方式更加多元、治理更加高效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真正实现“谁污染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使绿水青山的底色越来越足,金山银山的成色越来越亮。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系统性的重构,体现的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有助于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扫清困难障碍、奠定体制基础。

(作者:王茹,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