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超级工厂内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新华社发
据7月3日《经济日报》报道,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AI)应用场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清晨,智能音箱为你播报天气;上班路上,导航APP实时规划最优路线;工厂里,机械臂精准完成装配;医院中,AI辅助医生快速筛查病灶......近年来,这些场景正从科幻走进现实。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企业数量突破4500家。AI技术何以能快速“飞入寻常百姓家”?关键在于让技术创新真正“接地气”。
大模型“下沉”: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过去一年,生成式AI爆发让公众见识了技术的力量。但AI的价值远不止“聊天机器人”。在安徽庐江的稻田里,农户用手机拍照就能获得病虫害防治方案;在广东中山的灯具工厂,工业大模型使产品不良率下降30%。正如科大讯飞研究院殷兵所说:“应用才是硬道理。”其星火大模型已落地20多个行业,智慧教育产品覆盖全国5万余所学校。大模型“下沉”得益于我国完整的产业链和超大市场规模。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国庆指出:“丰富的场景是技术迭代的最佳催化剂。”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农业,差异化需求倒逼企业精耕细作,如思必驰开发的方言语音识别系统,让偏远地区老人也能享受数字便利。
机器人“上岗”:从概念到实用。今年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将交付数百台,两年内冲刺万台目标。这种底气体现在实际应用中:北京一家汽车工厂,轮式机器人承担90%的零部件运输;上海一家医院里,配送机器人日均完成200次药品运送。清华大学朱旭峰教授表示:“在高危领域,AI不仅能增效,更能挽救生命”但在热潮中还需保持清醒。优必选创始人周剑坦言,“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机器人仍是稀缺品”。当前人形机器人成本高昂,距离普及尚有距离。工信部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首要发展目标,正是看中“工业先行”的路径:先攻克标准化场景,再向服务领域延伸。
安全“护航”:发展与规范并重。AI的快速发展也伴生隐忧。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警示:“AI可能生成虚假信息,加剧认知混乱。”如何平衡创新与规范?这需要多管齐下:首先,给技术装上“刹车片”。《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不得生成虚假信息”,企业需建立数据保护机制。例如,医疗AI采用“联邦学习”技术,确保患者数据安全。其次,为伦理划出“红线”。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提出,“人类监督权不可让渡”,关键决策必须保留人工复核。有医院在引入AI诊断时,强制设置医生双签字流程。最后,让治理与时俱进。浙江省探索“沙盒监管”,为创新设置观察期;深圳市建立AI伦理委员会,吸纳多方专家参与评审。这种“包容审慎”的治理,既守底线又留空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蒸汽机到电力,历次技术革命的赢家,都是那些将复杂技术转化为简单工具的企业。当大模型能解一道数学题,当机器人走进车间病房,技术才真正释放价值。正如专家所言“人工智能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在这场人机协同的征程中,唯有坚持“应用为本、安全托底”,才能让AI跑出既快又稳的中国速度。
(宣讲家网 王小梅)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