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在新征程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万众一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核。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全体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幼,团结一心、共赴国难,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还是敌后战场的艰苦斗争,无论是军人的奋勇杀敌,还是民众的全力支持,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从东北抗联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原中啃食树皮抗击日寇,到上海市民自发组织担架队奔赴淞沪战场;从海外华侨节衣缩食为祖国捐赠飞机坦克,到西南联大师生徒步穿越三千里山河坚持教育救国,这种爱国情怀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中华大地每一个角落。正是无数普通人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紧相连,才凝聚成了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灵魂。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和血腥屠杀,中国人民毫不畏惧、绝不屈服,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捍卫民族的尊严。当日军以“降者不杀”为诱饵劝降时,南京保卫战中负伤的士兵用最后一颗子弹自尽殉国;当面对叛徒汉奸威逼利诱时,爱国记者用纸笔作武器揭露侵略者的谎言;当毒气弹在阵地上蔓延时,川军战士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这种气节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宁死不屈,也显现在文化战线的不懈坚守——故宫文物南迁途中,工作人员宁肯饿死也不丢失一件国宝,学者在防空洞里坚持撰写《中国通史》,用文明的火种对抗野蛮的侵略。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精髓。中国人民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顽强的斗志和英勇的战斗,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士兵抱着炸药包冲向日军坦克,用血肉之躯撕开敌人防线;武汉空战中,年轻的飞行员驾驶老旧战机与敌机相撞,上演“空中拼刺刀”的壮举;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战等战法层出不穷,让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将士用缴获的“三八大盖”对抗日军精锐,凭近身白刃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衡阳保卫战中,守军以孤军之力阻挡日军进攻47天,用步枪手榴弹击退敌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书写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史诗。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源泉。尽管抗日战争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始终保持坚定的胜利信念,在困境中顽强拼搏,在挫折中不断奋起。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战士们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将“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西南后方的工厂里,工人们在敌机轰炸下坚持生产,用手工机床造出枪支弹药;沦陷区的学生秘密组织“读书会”,在日军刺刀下传递进步书刊。这种信念让中国军民在南京大屠杀的废墟上重建抵抗力量,在长沙会战的焦土上再度集结,最终以14年的坚韧抗争,迎来了日本投降的胜利曙光,让正义的旗帜在东方高高飘扬。
伟大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伟大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从历史维度看,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密码;从现实维度看,其是我们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精神利器。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需要将伟大抗战精神的火种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情感共识、精神动力和行动自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凝聚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力量。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团结奋斗精神,正是这种凝聚力的源头活水。在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打破了阶级、地域、党派等的界限,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格局。新时代弘扬这一精神,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全体人民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在应对国际竞争、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挑战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大业紧密结合,形成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使“团结奋斗”成为新时代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和必胜信心。伟大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本质上是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仰。从抗战时期“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到新时代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这种信念始终是我们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在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着科技“卡脖子”、产业升级压力、国际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挑战,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重要嘱托,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以大历史观看待发展中的困难,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任何风险挑战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人民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伟大抗战精神中蕴含的爱好和平、反对侵略的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一脉相承。从抗战时期开辟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到新时代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伟大抗战精神的国际主义内涵。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地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通过举办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推动国际历史认知交流等方式,向世界展示“和平发展”的中国理念,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纽带。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鉴往事,知来者。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对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对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的最好告慰。我们要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珍爱和平,共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这种理想信念是穿越历史的精神灯塔——从抗战时期“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革命誓言,到新时代“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攻坚承诺,信仰始终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根本动力。心有所信,方能致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改革决策部署,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以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合力,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勇于担当作为,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担当不仅是战争年代“端起土枪打豺狼”的挺身而出,也是和平时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无私奉献。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创造,需要在科技攻关中勇闯“无人区”,在乡村振兴中开拓“新路径”,在基层治理中破解“老难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担当意味着面对急难险重不推诿、在风险矛盾面前不退缩——正如抢险一线的“逆行者”、航天领域的“攀登者”、脱贫攻坚的“答卷人”,无所畏惧、攻坚克难,用实干实效诠释担当精神,让每个岗位都成为展现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舞台。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加强团结协作,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团结是抗战时期“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必胜密码,也是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力量源泉。加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需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转化为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行动自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传承“天下大同”的文明基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深化国际合作,在全球治理变革中贡献中国智慧。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到金砖国家合作共赢,团结协作既是对内凝聚人民的“同心圆”,也是对外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连心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要清醒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荆棘坎坷。今天,我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压倒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坚定不移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