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黄海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促进可持续发展(4)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策成效和实践案例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策成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其指导下的政策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改善了国内生态环境,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一,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第二,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中国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持续推进。

第三,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快。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双碳”目标稳步推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第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的全面推行,实现了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森林都有人管、有人负责,形成覆盖全链条的生态治理体系。环保督察常态化、法治化,推动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落实生态责任,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第五,我国对全球环境治理贡献突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推动《巴黎协定》实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国际场合,中国承诺甲烷减排、建设碳中和先行区,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光伏、治沙、生态修复等中国方案为世界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案例

在“新能源+生态修复”模式方面,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光伏治沙项目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既提供清洁能源,又促进荒漠化治理,成为全球典范。

在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方面,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江豚等珍稀物种数量明显回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

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深圳、三亚等城市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2024年深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9.1%,为超大城市绿色转型提供经验。

在国际贡献方面,中国甲烷控排积极行动受到广泛关注,碳中和先行区建设有序开展,展现大国担当。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蓝天保卫战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2018年,在“大气十条”确定的45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部按期完成后,国务院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等内容。北京PM2.5从2013年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30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多次协同国际社会举办国际会议,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比如2025年4月第三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其深邃的系统性、鲜明的人民性和强烈的实践性,彻底扭转了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推动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方法论指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环境面貌,其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与全球生态治理实践,也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了至关重要的中国方案和东方智慧。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统筹发展与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落实减污降碳总要求,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作者 | 黄海峰

责编 | 范璧萱

校对 | 王瑱

审核 | 张一博、孙楠、叶其英

监审 | 李文鼐、刘斌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王瑱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