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7日《北京日报》消息:近日,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重磅揭晓,向世界传递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图景。这份榜单中,北京以47家上榜企业总数连续第十三年荣登全球城市榜首,其数量超越东京(26家)与纽约(14家)之和,是名副其实的“全球500强之都”。
北京连续第十三年坐稳“全球500强之都”的宝座,其以实打实的发展质量证明: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稳步提升的生动注脚。北京的实践,正为全球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着兼具规模与质量的“中国样本”。
国企筑基稳底盘,民企拓新添活力。企业结构的“双轮驱动”,构筑起北京经济韧性的坚实根基。在47家上榜企业中,41家国有企业以“国家队”的担当,构成了支撑城市经济的“四梁八柱”。国家电网、中国石油、工商银行等企业深耕能源、金融、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其业务网络遍及五大洲的全球化布局,不仅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战略安全,更成为中国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6家上榜民营企业的强势表现,则彰显了市场活力的蓬勃生长:京东集团稳居中国大陆民营公司榜首,小米集团连续7年上榜且今年排名跃升100位创下历史最大增幅,美团亦前进57位。这种“国企筑基、民企拓新”的梯队格局,既守住了经济命脉的安全底线,又通过民营企业在数字经济、消费服务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形成了“战略稳定”与“市场活力”共生共荣的现代产业生态。
科创链条全贯通,创新赋能促跃升。全链条创新体系的深度赋能,激活了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内生动力。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独特优势在于构建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90余所高校、超千家科研院所组成的全球顶尖科教资源网络,2024年贡献了全国28.7%的国家科学技术奖,431人次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稳居全球城市第一,这些数据背后,是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成果涌现。而更关键的是,北京将这种科研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突破,通过企业的产业化能力落地为实实在在的产品与服务。正如全球高技术企业平均盈利同比增长24%的数据所印证的,创新已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小米等科技企业的排名跃升,正是这种“科创基因”转化为市场优势的典型例证——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迭代再到全球市场拓展,创新链条的每一环都在为企业竞争力加码,推动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制度开放优生态,软硬兼修强根基。制度型开放的持续深化,为企业“从大到强”提供了优质土壤。北京连续八年迭代优化营商环境,其核心在于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从投资环境的便利化改革到开放领域的持续拓展,从“北京服务”品牌的全面升级到宜业宜居发展环境的营造,一系列举措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更稳定了发展预期。这种制度层面的深耕细作,直接转化为企业经营质量的提升——榜单显示,今年中国大陆(含香港)企业平均利润达42亿美元,同比增长7.4%,这一成绩显著优于美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上榜企业11%的平均利润跌幅。企业从大到强不仅是技术、产品等硬实力的增强,更是战略管理、合规管理等软实力的提升。北京通过对接国际通行经贸规则、构建合规管理体系,恰好为企业锻造“软硬兼修”的全球竞争力提供了制度保障,让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时既有“硬底气”,又有“软实力”。
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仅11家企业上榜,到如今北京一城便有47家企业跻身全球500强,这一跨越不仅是数量的倍增,更是质量的跃升。北京“全球500强之都”的头衔,背后是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清晰轨迹,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的成功实践。未来,随着创新生态的持续完善与制度开放的不断深化,这座城市必将培育出更多既具全球规模、又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可借鉴的“中国智慧”。
作者:黄宗跃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生)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