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报道:8月9日,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上,北京市经信局局长姜广智介绍了“双百工程”成果:本市已支持形成了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支持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1个领域134种场景完成首试首用和迭代升级,北京机器人产业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8月8日,观众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观看机器人乐队演奏。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北京机器人产业连创三个全国第一,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双百工程”从蓝图到现实的跨越——从2023年提出培育100种高技术产品、100种示范场景,到如今超额完成200项创新产品与134种应用场景的建设目标,北京机器人产业的领跑密码,藏在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的深度融合之中。
政策引领,构建“双轮驱动”的生态闭环。北京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始于一场精准的政策布局。2023年启动的“双百工程”是一套环环相扣的产业培育体系:以“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锚定技术突破方向,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领域,同步带动协作、医疗、特种、物流四类优势产品升级;以“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打通落地梗阻,让创新成果在真实场景中完成迭代。这种“产品研发—场景验证—市场反哺”的闭环设计,既避免了技术研发“闭门造车”,又破解了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政策的效能更体现在资源的精准投放上。面对机器人企业“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共性困境,北京通过资金扶持、平台搭建、供需对接等组合拳,为企业注入强心剂。数据显示,在政策加持下,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去年同比增长50%,今年上半年再增40%,这种加速度正是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写照。
技术突围,锻造“高精尖”的产业内核。5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集群式崛起,印证了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的转型成效;33个手术机器人注册证的先发优势,更彰显了在高端医疗领域的绝对领跑地位……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对核心技术的执着突破。在医疗机器人领域,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实现“一机多适应症”突破,更借助5G技术打破空间限制,让远程精准手术成为可能;术锐机器人研发的单孔蛇形臂手术机器人,以“体内多个自由度全域运动”的技术优势,成为国内首款覆盖普外、胸外、泌尿、妇科四大外科的创新产品……这些突破背后是北京在医疗机器人领域构建的“临床需求—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完整链条。人形机器人的集聚效应则预示着未来竞争的制高点,近30家整机单位的扎堆布局,使北京成为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最密集的创新高地。这种集聚是涵盖核心零部件研发、整机设计、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协同,为技术快速迭代提供了土壤。
场景赋能,激活“超大城市”的应用潜力。北京以超大城市的场景优势,为机器人创新提供了“试验场”与“练兵台”,11个领域134种场景的深度拓展,让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城市治理场景中,机器人正成为精细化管理的新助手。市属公园及园博馆通过融资租赁模式部署的104台机器人,构建起生态巡护、消杀清洁、水面治理的智能解决方案;在教育场景中,38台机器人进驻14所中小学,化身“课堂学伴”“老师助教”“课间玩伴”,以科技赋能教育创新;在民生服务场景中,210余台拉花咖啡机器人、煎饼机器人等“美食管家”的普及,让智能化服务融入市井烟火,重新定义了传统服务业的形态……这种场景创新的价值,不仅在于“用起来”,更在于“用得好”。此外,通过首试首用发现问题、迭代升级,北京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器人+”解决方案。例如,餐饮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既探索了服务业降本增效的新路径,也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海量真实数据以优化算法,实现了“场景滋养技术、技术反哺场景”的良性循环。
从“双百工程”的超额完成到三个“全国第一”的诞生,北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逻辑已然清晰:以政策为纲,筑牢产业发展基石;以技术为魂,掌握核心竞争主动;以场景为桥,打通从创新到价值的转化通道。这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不仅解释了北京何以行,更勾勒出中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路径。随着创新生态的持续完善,北京必将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书写更多“从跟跑到领跑”的精彩篇章。
作者:黄宗跃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生)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