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个“全民健身日”即将到来,浙江多地举行主题活动,通过有趣的全民挑战赛等形式,进一步点燃了市民的运动热情。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2025年8月8日是我国第17个“全民健身日”。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近年来,大众健身热情空前高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展现出蓬勃活力。从“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到燃遍华夏大地的“马拉松热”,再到徒步、骑行、滑板等小众运动持续“破圈”,全民健身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壮阔征途上,全民健身正是关键支撑点之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眼未来,我们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好全民健身在全周期、全人群、全方位、全过程中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合力筑牢健康中国基石。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生命在于运动”更是被无数科学实践反复验证的真理。全民健身通过科学运动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提升国民体质,是“健康优先”战略最生动的实践和最普惠的民生。《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陆续出台,完备的制度体系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牵引;在各地,“15分钟健身圈”遍布城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前达成《“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参与运动健身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着眼未来,我们要持续健全完善“体卫融合”机制,将运动干预深度融入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全链条,加快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让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触手可及,真正把守护人民健康的阵地前移到每个人身边,将全民健身锻造成守护民族健康最坚固的盾牌。
智慧赋能服务提质增效。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健身需求,正驱动着公共体育服务的扩容提质与智慧升级。射箭、骑马、武术、摔跤、龙舟……如今,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走进大众视野,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为全民健身增添更多选项。数字技术赋能更是为全民健身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智慧步道实时记录运动数据,线上健身课程打破时空限制,场馆“一键预约”化解“一场难求”的痛点……体育科技助力产业壮大,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科学健身触手可及。着眼未来,我们要持续优化设施布局,填补公共体育服务洼地,加速推进各类公共体育服务场所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尤其加强面向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适需化服务,真正让全民健身的阳光温暖到全体人民。
健身赛场涵养社会新风。体育精神蕴含的公平竞争、尊重规则、坚韧不拔,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宝贵内核。近来火爆出圈的“苏超”,其比赛的对抗激烈程度和体育竞技精神,吸引了无数观众,一票难求。球场内,出于对家乡的归属感,使得球员们在场上踢出了球赛该有的精气神,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活热情。这种精气神更是吸引和带动了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共同感受体育之美。当无数个体在运动中学会自律、磨砺意志、收获友谊,整个社会的和谐根基便愈发深厚。着眼未来,我们应更充分挖掘全民健身的社会治理价值,通过精心设计社区联赛、邻里运动会等群众性赛事活动,强化规则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同时,鼓励各类体育组织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培育积极心态、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让体育精神如春风化雨,滋养社会文明之花。
作者:艾鹏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生)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视频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