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飞”低空,职教先行。随着“低空经济”被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省发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济南市推出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以职业教育对接产业的超前理念和创新精神,积极投身“低空赛道”,构建起“产业学院——管控中心——示范场景——培训基地”四位一体协同体系,探索出一条从五公里低空路网起步的产教融合创新路径,为区域低空经济发展注入职教新动能。
产业学院领航:“五大节点”串起专业集群。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在低空领域的破局之道,始于对产业需求的精准锁定。2024年,学校依托人工智能、无人机应用等4个核心专业,联合相关龙头企业,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学院,搭建起山东省首个校园低空物流示范场景,填补了省内低空领域人才培养的空白,构建起产业协同网络。
低空经济产业学院聚焦低空基础设施、实施运维、核心算法、管控服务、应用场景五大核心节点,深入调研产业关键技术需求,科学组建低空经济专业群,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专业群发展模式。目前已有163名毕业生服务于低空经济产业链,从事低空空域路网构建、数据分析、虚拟仿真研发、空域运维安全及无人机教育培训等工作岗位。
强专业需要强大的技术体系支撑。针对校园低空巡检中存在的多源数据融合困难、算法泛化精度不足、人工审核依赖度高等核心痛点,聚焦网格化高精度智能分析算法的深度优化与自动化审核技术的创新研发,构建集高效识别、精准研判、智能处置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实现校园全域覆盖、全时感知、全维分析的立体化智能巡检模式,为校园安全与管理效能提升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实景实训筑基:“三维路网”演练技术尖兵。目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构建起以智能实景为支撑的产教融合实训矩阵,建成山东省首个、全国高职院校首个低空空域管控服务中心。
该中心具备空域管理、规划导航、态势展示、融合飞行管控及应用场景展示功能,旨在实现对低空空域的全面、实时、精准管控与服务。学校联合北斗伏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功获批以校区为中心、半径5公里、真高200米的空域使用权,并完成校区至世纪城商圈周边5平方公里低空三维建模。该专业师生运用网格码技术构建低空空域路网网格,将区域内建筑、山体、湖泊、道路等要素精细三维化,精准掌握了空中路网的核心建设技术。
与此同时,学校成功打造校园低空物流应用示范场景。通过校企合作在商圈与校内共建两处起降场,配置物流无人机3台、智能外卖柜26套,覆盖全校13栋宿舍楼。师生自主研发订餐与兼职平台系统,规划真高100米航线2条。据统计,传统外卖平台平均配送时长达75分钟,而“低空外卖”平台送达智能柜平均仅需30分钟,最快15分钟,无人机单程飞行仅需3分39秒,效率显著提升。
该集成管控与实训场景体系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核心场景,锤炼了实战型技术尖兵,因地制宜打造出济南低空经济实践科学范式,助力济南申报空中交通试点城市。
育人育才为要:打造齐鲁低空人才新门户。一段时期以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着眼于打造低空人才培育的齐鲁样板,积极构建全链育才赋能体系,建设内容涵盖多个关键板块:低空经济岗位技能培训的中心,为学员提供专业且系统的技能培训与认证;场景实训中心通过真实场景,让学员在实践中积累飞行经验;飞行器4S中心,从销售、维修到保养等多方面,为飞行器相关业务提供支持;企业孵化培育空间,为低空经济领域初创企业提供成长的温床。
无大师,不大学。为强化科研教学能力,学校成立校内低空师资“先锋班”,聘请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联盟、相关信息技术公司的权威专家组成智库,为项目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并依托“政会校企”专家资源,引入学科带头人、企业导师、技能导师培训等,形成强大的“学术大脑”协同体系。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结合无人机岗位技能培养需求,着力开发专业课程体系,配套编写特色教材,构建起覆盖低空经济领域核心知识体系的教学资源体系,为低空经济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筑牢课程基石。
激活区域生态:赋能就业与小微经济振兴。得益于低空经济专业群建设的高效高能,以及校园低空物流示范场景的投入使用。自2025年3月13日项目启动至6月28日,学校低空外卖配送平台共接27000余单,带动学校勤工俭学岗位数量60个,创造本地就业岗位6个,累计带动周边商圈40个商户整体营收增加50%,形成了“岗位扩容——就业增收——经济盘活”的良性机制。
项目通过无人机物流与数字化运营革新,重构了餐饮服务半径与经营效率,将分散的社区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进一步验证了低空经济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性。
下一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以产教融合为“云梯”,重构济南乃至山东“低空天际线”,围绕低空物流、医疗救援、消防应急、农业植保等应用场景,努力打造低空经济职业教育标杆和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示范区。
(作者系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