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第四届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地标博览会”)在泸州开幕。这场以“强化地标赋能・惠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地理标志产品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与民生福祉的深度对话。
搭建文化交流的“地标桥梁”。在全球化背景下,地理标志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与文化交流的“外交名片”。马来西亚的燕窝、白咖啡等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与泸州白酒、合江荔枝等中国地标形成呼应,背后是不同文明对“品质”与“特色”的共同追求。这种国际互鉴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贸易便利化层面。通过地理标志互认,各国特色产品得以突破技术壁垒,以更便捷的路径进入目标市场。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文明对话。当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工艺与中国的传统酿造技艺在展会上相遇,当东南亚的热带风情与川南的巴蜀文化碰撞出火花,地理标志成为超越语言的沟通媒介。这种交流不仅增进了消费者对异域文化的理解,更推动生产者吸收借鉴不同地域的创新经验,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产业升级。当“泸州造”与“世界味”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碰撞,一座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全球地标产品价值链正在形成。
激活经济动能的“地标引擎”。地理标志从来不是简单的“产地标签”,而是一方水土孕育的生态智慧与文化记忆的结晶。从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到中国景德镇陶瓷,从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到泸州老窖,这些镌刻着地域基因的产品,承载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物”的自然哲学,更是世代匠人坚守的工艺传承。当下,地理标志产品早已融入各大城市肌理。我国现有地理标志产品已覆盖农林、手工艺品等多个领域,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万亿元,成为区域经济的“隐形引擎”。第四届地标博览会将这种“文化—经济”双轮驱动效应推向新高度。通过集中展示各地地标产品背后的历史渊源与工艺创新,既让消费者读懂“产品即文化”的深层逻辑,也为生产者提供了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价值升级路径。当地理标志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其赋能效应便超越了经济范畴,成为守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力量。
重构美好生活的“地标逻辑”。“惠享美好生活”的主题,直指地理标志的本质价值—以品质提升生活,以产业带动共富。对消费者而言,地理标志意味着“看得见的安心”,每一个地标产品都经过严格的品质管控,成为“优质生活”的具象化表达。这种品质承诺,在消费升级的今天,恰恰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核心诉求。而川货电商节泸州分会场近50名主播的直播矩阵,则让全球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云逛展”,实现地理标志产品的数字化破圈。更值得关注的是“酒城九惠”引客激励机制:50万元消费券的发放、药膳大赛的举办、美酒美食酒店的优惠联动,让地理标志产品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这种“以展促消、以消带展”的循环,不仅刺激了内需增长,更重塑了公众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认知——它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特产”,而是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元素”,地理标志产品的文化价值由此实现了从“产业符号”向“生活方式”的转变。
长江之滨,盛会已启。这既是对“地标赋能”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对“美好生活”内涵的鲜活诠释。通过“地标”,我们将看见一个更开放、更繁荣、更温暖的未来。这,正是盛会留给时代的深层启示。
作者:万代红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