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
编者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发展史印证,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最深厚的底蕴与最独特的标识。本文以古都文化为核心切入点,系统梳理其形成脉络与历史价值。文章聚焦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两大关键命题,既凸显了古都文化在首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新时代传承历史文脉、激发城市活力提供了实践路径与思想启示。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首都文化是北京这座城市的魂,主要包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
一、北京古都文化的孕育与传承
(一)北京有着优越的建都地理环境
北京作为古都,有着优越的建都地理环境。《帝都篇》指出:“天下宜帝都者四,其余偏隘无足称。”古人认为,全国适合建立国都的地方有四处:一是西周的镐京,二是东周的洛邑,三是汉唐的长安,四是明清的北京城。其他地方也有做过国都的,但和这四个地方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北京作为都城,有什么特点?乾隆在《帝都篇》中写道:“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粳”,介绍了北京地理环境的优势。
(二)北京古都文化从3000多年前的商周开始
北京有着源远流长的古都历史文化,源头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这段历史文献使我们了解到,武王追思怀念从前的圣王,并对神农的后代进行嘉奖,把他们封在焦,把黄帝的后代封在祝,把帝尧的后代封在蓟,把帝舜的后代封在陈,把大禹的后代封在杞。然后,武王又分封了功臣谋士,其中,师尚父是第一个接受封赏的。武王将尚父封在营丘,称为齐。封他的弟周公旦在曲阜,称为鲁。将召公奭封在燕。由此我们可知,周武王克商后,把帝尧的后代封在蓟,将召公奭封在燕。这是目前了解到北京地区最早出现诸侯都邑的历史文献记载。
(三)蓟和燕
1.蓟城
在北京市广安门外有一座“蓟城纪念柱”。柱子的上端刻有16个大字:“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蓟城源于“蓟丘”,蓟丘因蓟草得名。蓟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干旱,适宜北方种植,茎直立,叶有刺,生长于山坡、田野、道路旁,性凉、味甘;春天发芽长叶,夏季开花,有紫色、白色,花色鲜艳。
2.燕都
通过考古发现,燕都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这也是现在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所在地。这里出土了两件珍贵的历史文物: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克盉和克罍。盉和罍都是酒器,因主人名“克”,故称为“克盉”和“克罍”。克盉和克罍内都有铭文,铭文基本相同,译为白话文大意是:周王说,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候,管理和驱使当地各部族。克到燕地后,接受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纪念这件事,特铸造克盉、克罍。这是研究燕国早期历史的宝贵史料。
3.蓟城和燕都的发展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据《史记正义》解释,“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也就是说,燕更强一些,蓟衰落一些,两者合二为一后,燕把都城迁到了蓟城。史书记载,燕强蓟弱,燕的势力向北拓展,在拓展中放弃了燕都遗址,选择了以地形、环境更佳的蓟城为都,这就是古书中记载的“燕都蓟城”。燕都蓟城,又进一步促进了蓟城的发展,使蓟城这个边陲小都邑经历了秦汉时期的蓟城建设,隋唐五代时期的幽州城市发展,到辽代的南京(燕京)城时,城池已经由小到大,不断得到巩固和拓展。
(四)辽金时期北京城址变化
北京800多年的建都史,是从金中都开始的。
金中都作为中国古代都城的特点非常明显,也就是大的城墙包着皇城,皇城里面有宫城,皇城、宫城位居城市的中心位置,而且南北贯通有一条城市的中轴线。当时,这条中轴线从金中都的丰宜门沿着御道,进入皇城,再进入宫城,然后出皇城的后门拱宸门,再到北门通玄门(老百姓俗称通天门)。金中都城的建设体现了儒家文化,城门中有施仁门、彰义门、端礼门、崇智门,符合儒家仁、义、礼、智之意,而“信”,则体现在皇宫,也就是统治者要讲信誉。如果大家想了解辽金时期的城池,可以到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参观。
这张图是北京建都纪念阙,坐落在金中都大安殿遗址上。金中都还有很多园林,其中就包括鱼藻池。
这张图可以清晰地看见鱼藻池的位置。
这张图是天宁寺塔。由此也可以看出,辽金时期的北京盛传佛教。
这是金中都公园。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了解金代的历史文化。
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是一座建在金中都水关遗址上的专题遗址博物馆。1990年,北京市政府在此建住宅楼时发现金中都南城垣水关遗址;1995年4月23日,该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重点介绍了金中都水关遗址。
(五)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这是金元明清时期北京城址变迁示意图。
今天的北京老城奠基于元大都城。金代以后,北京城市建设继续向东北方位发展。元大都城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在规模和意义上有所不同:一是元大都城是全国性的都城;二是元大都城在建设上是先有规划、再修建都城,都城的气势和规模都很大。在文化层面上,元大都城决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很多特点,比如方位中正,城市规划层次分明有序,凸显了东方都市的传统文化魅力。元大都城的规划建设与金中都城不同,因为没有旧城的基础,也就没有限制,是在一片平地上重新规划建设的新城。规划新城的位置是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这里有永定河故道留下的水域,周边有大片水草和空地,在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上确定方位,按照《周礼·考工记》规划设计,不仅体现了新的都城的创新,而且成为马背民族与汉民族优秀城市文化建设融合的结晶。
水域在元大都城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并且规划得很讲究,东边以土地、树木为主,西边以水、水草为主。皇城完全依偎着这片水域来修建,城市的中轴线在这片水域的东侧建成。元大都城在城市布局上考虑了汉民族和草原民族的生活习俗,因此都城的北部湿地丰富,草场也比较多。元大都的规划者叫刘秉忠,是中原汉民族学者,从小精通中华文化,他规划了中轴线,建起了元大都。
元大都城很好地解决了水的流动问题。元大都城需要充沛的水源,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郭守敬,他是刘秉忠的学生。当时,元大都城主要通过从南方调运粮食来保障物资供应。也就是说,当时从南方通过漕运到通州(今天北京通州区),但是从通州到大都城还要经过很长的陆路,这是一个难题。通州的海拔低于大都城,我们知道,水流是从高处流向低处,那么如何逆流而上、将货物从低处运往高处?郭守敬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顺水势把水引进北京,由昌平的白浮泉引水到瓮山泊(今天颐和园内的昆明湖)。泉水在瓮山泊积聚之后,流入积水潭,再从积水潭东侧开河引水,使其向东南流,经过金代的闸河,也就是金代开凿的从大都城到通州的运河故道,向东到达通州。为了使运粮船能够逆流而上,郭守敬沿着通惠河设立了船闸,通过船闸来调节各段水量,使船能够顺利到达大都城。
元大都城有很多标志性建筑,包括白塔寺的白塔。通过这座白塔,也能看出元代是开放包容的,有多种宗教文化。此外,庆寿寺双塔是金初始建,元初重建。据记载,大都城墙南垣西段定基时,恰好经过庆寿寺双塔,忽必烈命“远三十步许环而筑之”。由此,大都城南垣此段向外弯曲,形成一个弧形,既保留了城市标志性宗教建筑,又体现了文化包容和文物保护。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被誉为“北京胡同之根”。
经过元大都的建设,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都城的特点是有高大的城墙、城楼。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的街道、胡同基本传承了元大都城的城市肌理。
从正阳门到永定门,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扩充的。嘉靖年间,嘉靖皇帝打算修筑外城,将原来的内城“包起来”,但在修完南面的一道城墙后,财力就跟不上了。嘉靖皇帝与大臣商讨后,决定修两道南北向的连接内外城的城墙,因此北京城变成了“凸”字形。
当时的北京城有什么特点?老百姓概括为“内九外七皇城四”。
“内九”,指的是内城的九个城门。南边有崇文门、宣武门、正阳门;东边有朝阳门、东直门;西边有阜成门、西直门;北边有德胜门、安定门。九个城门的命名也展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东侧城墙上有两座城门,即东直门和朝阳门,日坛在朝阳门外,是明清两朝皇帝在春分日祭祀太阳的地方。南侧城墙上有三座城门,中间的正阳门是夏季的象征。西侧城墙上的阜成门,象征着秋日里的硕果累累,阜成门外修筑了夕月坛,每年秋分,皇帝都会派遣官员到此祭祀夜明神(即月神)。北侧城墙上有两座城门,即德胜门和安定门,据记载,德胜门处立有“德胜祈雪”的石碑。
“外七”,指的是外城的七个城门。南边有三个城门,中间是永定门,两侧分别是左安门和右安门;东边是广渠门、东便门;西边是广安门、西便门。
“皇城四”,指的是指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明清北京城的肌理是以中轴线为核心的,从钟楼、鼓楼、万宁桥、地安门,经过景山、故宫、天安门、正阳门、天桥,到永定门,全长7.8公里,成为明清北京城的城市“脊梁”。那么,在城市“脊梁”之外,还有“小肋骨”,就是城市“脊梁”两边的两条非常重要的街:一条是从崇文门向北到北新桥,另一条是从宣武门向北到新街口,这两条街的两边是整齐的胡同。
在北京中轴线上,有一座重要的建筑——正阳门。正阳门以北是内城、以南是外城。在古代社会,正阳门不仅是“国门”的象征,还象征着都城发展蒸蒸日上。
经过明清两朝的建设,北京城留下了很多漂亮的、震惊世界的、非常杰出的标志性建筑,其中就包括天坛中的祈年殿。明朝修建的祈年殿,屋顶的颜色与今天的祈年殿不同,从上至下的三层屋顶分别为蓝、黄、绿三色琉璃瓦。清朝乾隆时期将祈年殿三层屋顶颜色改用蓝色琉璃瓦覆盖,直到今天。
这是从景山上看北京中轴线,我们能看到屋脊,非常中正,且左右对称。为什么远处的屋脊也能看见?因为远处的大殿有高台阶,所以远处的屋脊依然挺拔。这是北京古都文化的魅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