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战争实践中赢得的,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人类战争史表明,战争的胜负不但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战争性质等诸多条件,同时也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的意志和精神,以及战争指导能动性的优劣。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靠这种精神,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面对日本侵略者,不论是敌后战场还是正面战场,中国人民在抗战中都表现出了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如百团大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等,给日本侵略者以重大杀伤;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第一个重大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共歼灭日军150多万人,占日军二战伤亡总数的70%,受降128万余人。此外,敌后战场还消灭伪军118万人。伟大抗战精神,如不熄的火炬,始终照亮强国复兴道路。新征程上,我们要从抗战精神中不断汲取前行力量,传承英雄之志、砥砺民族气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赋予游击战争战略意义。战争是作战双方智慧和谋略的比拼。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敌后战场的主要作战形式。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抗战中,我们党不断创新突破、灵活运用游击战,更加注重外线单独作战、创建根据地与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统一。正是在游击战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先后创建晋察冀、晋冀豫、山东、苏南、皖中等一大批抗日根据地,中国抗日游击战争发挥出持久强韧的力量,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效果最显著的典范。古人说:“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也。”新征程上,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因应情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策略,加强对中远期的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运用灵活机动战略战术。战争指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其实质和核心就是扬长避短、争取主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战争指导规律的深刻反映,是驾驭战争实践的“游泳术”,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法宝。在这场伟大战争中,我们党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展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等斗争,创造了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比如,1942年罗荣桓提出“翻边战术”,强调部队不是“敌进我退”,而是选准有利时机,“敌进我进”,“翻”到敌人占领区去,粉碎敌人的“扫荡”“蚕食”。积小胜为大胜,化战术为战略。“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灵活机动地打击日军,描绘出一幅幅出奇制胜、精彩绝伦的战争“连环画”。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发挥胜利之本政治优势。兵者,国之柱石;民者,国之根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人民战争思想,是敢于胜利的坚实基础。毛泽东深刻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重大转变;坚持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实现了军力民力的完美结合,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减租减息、精兵简政等政策,改善了人民生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抗日根据地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景象。当时,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抗战胜利时,抗日根据地已发展至19块,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达260余万人。“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开展双拥活动,把广大军民的意志力量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不断增强军政军民向心凝聚力、奋进团结力,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进强国强军伟业汇聚强大力量。
(作者系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