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25日新华社报道,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当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海关对外签署合作文件519份。2024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2万亿元,占我国进出口比重超过一半,与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我国已成为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国际合作共赢新优势更加凸显。
8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从成为157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到2024年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超五成,中国外贸的亮眼数据,不仅印证了“朋友圈”的广度,更彰显了“互惠发展”的深度。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新兴市场的强劲拉动、传统伙伴的稳定合作,以及自身贸易质效的持续升级,三者共同勾勒出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共赢画卷。
新兴市场成“增长引擎”,激活全球贸易新动能。中国“贸易朋友圈”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与新兴市场的深度绑定。2024年,我国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年均增长超10%,这些市场对我国外贸贡献率近六成,成为稳增长的“核心力量”——对东盟连续9年保持增长、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对金砖伙伴国进出口增长5.5%,对中东欧国家增长7.5%。
这种增长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各取所需”的互利合作。“中国制造”对接共建国家生产消费需求,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的中欧班列,以“钢铁驼队”之姿,将机电产品、绿色装备送往沿线;与此同时,共建国家的特色农产品、能源资源也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市场,既丰富了中国消费者选择,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与收入。新兴市场的崛起,让中国外贸摆脱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更让全球贸易格局向着更均衡、更包容的方向发展。
传统伙伴稳“合作基本盘”,筑牢互利共赢纽带。在开拓新兴市场的同时,中国与欧盟、美国等传统贸易伙伴的合作也稳中有进,展现出强大的韧性。2024年,中欧双边贸易增长1.6%,欧盟作为我国消费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机电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双方在汽车、航空、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链联系不断深化,对法国、匈牙利等国贸易增速显著;中美贸易增长4.9%,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能源与药品,向美国出口服装、消费电子,形成了“你有需求、我有供给”的互补格局。
传统伙伴的稳定合作,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压舱石”的体现。尽管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但中国与传统市场的贸易并未走向“脱钩”,反而通过扩大进口、优化贸易结构,不断拉紧利益共同体纽带。这种“稳”不仅保障了中国外贸的基本盘,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确定性——毕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稳定的经贸合作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正能量”。
贸易质效“向优升级”,夯实朋友圈“吸引力”。中国“贸易朋友圈”能持续扩容,核心在于自身贸易实力的“质效双升”,让合作伙伴看到长期共赢的价值。2025年上半年数据尤为凸显这一点: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3万亿元,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60%,高端装备、“新三样”等绿色低碳产品增长超10%,彰显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成效;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达62.8万家,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7.3%、占进出口总值近六成,市场主体的活力与韧性不断增强。
更关键的是,中国始终秉持“普惠包容”的理念,不搞“单边受益”的合作。无论是对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联动,还是对传统伙伴的产业链互补,中国都在推动“双向开放”——既让伙伴共享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红利,也通过进口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这种“互利而非独占、共赢而非零和”的合作模式,正是中国“贸易朋友圈”越扩越大、越走越近的根本原因。
从新兴市场的“增量”到传统伙伴的“存量”,从贸易规模的“量增”到产品结构的“质升”,中国“贸易朋友圈”的每一步拓展,都紧扣“互惠发展”的核心。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这份以共赢为底色的合作图景,不仅是中国外贸的“稳定器”,更能为全球贸易复苏注入信心。未来,只要继续坚守普惠包容的理念,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合作必将绘就更广阔的共赢新图景。
作者:郭元鹏
责编:王灿熙(实习生)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