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取向,明确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这一根本问题,使文化强国建设始终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民立场,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理论渊源: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在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中,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建设,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性。
第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鲜明品格。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基本观点,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围绕文化的人民主体性向度,揭示了文化产生的根源,文化的主体、功能和目标。在文化产生的根源方面,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现实的人”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精神生活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在文化的主体方面,文化本质上是人化的实践,是“现实的人”从事精神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因而,这里的“现实的人”也就是人民群众,他们是生产和创造文化的主体。在文化的功能方面,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即人民群众在社会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增进情感认同,共同推进社会进步。在文化的目标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发展诉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物质和精神世界都富足。
第二,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各个时期文化建设的鲜明主线和根本立场。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即为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大众服务的,回答了文艺“为什么人”这一根本的原则性问题。改革开放后,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统一,凸显人民群众创造和享有先进文化的主体地位。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人民立场,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的新理念,体现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强调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推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作用,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立场。
二、核心要义: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民主体性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性,在明确文化强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谁来评价等基本问题上彰显了人民的主体性。
第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旨归。马克思就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了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跃升,在物质层面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习近平总书记以建设文化强国回应了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诉求,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6]。这表明,文化强国建设围绕“人民”这个价值主体,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精神生活富起来、强起来,以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精神基础。
第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高度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7],人民群众是包括社会精神财富在内的一切创造的主体。“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8],这表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实践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为文化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智慧,文艺创作者需要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人民和民族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实践证明,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无不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强烈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动力。
第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评判文化强国建设成效的最高标准。坚持人民立场,就要把是否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评判文化强国建设的最高标准。马克思提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9]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10]。这说明,文化建设水平和成效的评判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以人民为文化建设的评价主体,以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认不认可来检验文化强国建设的成效。可见,文化强国建设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体现在能够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高质量文化作品,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上。因此,坚持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民标准,既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三、实践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的人民性,源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实践中总结提炼的历史经验,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立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自觉坚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民立场,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坚持文化强国建设为了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了人民”,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民立场,要求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因此,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一方面,要牢牢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市场中的引领作用,准确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坚决抵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哗众取宠或低级庸俗趣味迎合市场的现象。另一方面,要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鼓励推出更多经得起人民评判、市场考验、时间检验的文化精品,从而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让人民在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享有更充实、更丰富、更可持续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第二,坚持文化强国建设依靠人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最坚实的基础、最深厚的力量。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新形态的大众文艺蓬勃兴起,正深刻改变着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充分激发了人民的主体创造活力。人民群众既是文艺创作的“剧中人”,更是文艺创作的“剧作者”。因此,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核心要义在于激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促进文化创新创造的相关体制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作的基本权益,鼓励文化工作者在内容生产、话语表达、技术手段、传播形式等方面勇于创新,创作出更多满足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具体而言,要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文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等,使优秀文化人才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主力军。
第三,坚持文化强国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终目标在于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深刻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诉求。新形势下,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要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使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通过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和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机构建设、管理、服务和评价标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通互联,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基层下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另一方面,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建立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和数字库矩阵,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设,提升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此外,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多元文化主体协同共建的格局,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从“云端”到群众“身边”,真正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在实现文化公平与共享的同时,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富裕。
(作者简介:周意涵,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卓高生,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2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
[6]习近平:《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求是》2025年第8期。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9页。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196页。
[1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13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