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1]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如何从立德树人的价值逻辑出发,以系统思维破解学段壁垒、以有效衔接贯通育人链条、以创新实践激发生态动能,仍是亟待突破的核心议题。
一、价值引领:以融魂育心为核心的培根铸魂进路
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仍存在情感认同向使命担当转化不足、文化育人载体创新滞后、实践教育闭环尚未形成等问题,亟需以价值引领为灵魂,以融魂育心为核心,通过系统性重构实现培根铸魂的目标。
一要铸牢理论根基,建立情感认同—价值塑造—使命担当的进阶目标体系。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必须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理论教育框架,设置分学段进阶目标:小学阶段通过具象化的英雄故事、家国场景激活情感共鸣,建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初始认同;初中阶段以社会现象辨析、法治案例讨论等形式引导价值判断,形成明辨是非、恪守正道的价值准则;高中阶段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伦理等前沿课题,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最终形成知信行统一的使命自觉。
二要厚植文化底蕴,建设红色基因—传统文脉—数字叙事的立体育人矩阵。一体化建设需以文化浸润为根基,通过红色基因的价值锚定、传统文脉的情感联结、数字叙事的传播革新,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持久动力。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2],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系统性融入思政课程,实现从历史记忆到精神坐标的转变;要依托传统文脉涵养,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价值符号,激活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要创新数字叙事的文化表达,利用VR重现历史场景、通过AI演绎文化内涵、借助社交媒体开展文化传承接力,实现文化资源向育人效能的创造性转化。
三要培育精神力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大课堂+云端互动的三维实践闭环。解决校内校外割裂、线上线下脱节、知信行分离的结构性矛盾,需遵循具身认知—场域建构—技术赋能的协同逻辑,构建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教育闭环。行走的思政课通过组织小学生参观、中学生研学、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理论认同;社会大课堂将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库,着力拓展协同育人的场域边界,构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云端互动则通过技术赋能突破育人时空限制,构建虚实融合、多维互动的数字育人生态,为培养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提供实践范式。
二、体系贯通:以融链提质为目标的全链式教学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在于融链提质,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动态优化的教学链条,实现全学段育人效能的整体跃升。
一要融通课程脉络,形成认知递进—素养进阶—实践深化的课程图谱。破解一体化建设中知识结构碎片化、学段衔接机械化、学科融合表面化的现实梗阻,需要按照“小学阶段重在培养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一体化设计,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课程图谱,实现从知识积累到价值内化的有机衔接。例如,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专题中,小学阶段通过班级议事会建立程序认知,初中借助模拟政协深化制度认同,高中开展基层民主调研培育参与能力,大学实施民主治理创新实验强化使命担当。
二要贯通评价环节,实施过程性考核+增值性评价+跨学段追踪的三维评价。评价体系的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需要通过过程性考核夯实基础、增值性评价激发潜能、跨学段追踪贯通全程,实现从分数导向向素养导向的范式转型。过程性考核需贯穿教育教学全链条,建立课前—课中—课后全周期评价机制;增值性评价需构建起点公平、过程科学、结果可信的增值模型,实现素养成长的可视化呈现;跨学段追踪需打通评价数据壁垒,建立国家—省—校三级贯通的评价信息平台,实现学生成长档案的跨学段共享。
三要畅通实施流程,推进学情适配—教法创新—质量牵引的教学治理。一要强化学情适配,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分学段学情分析模型,精准判断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点和成长需求,形成认知基线—成长曲线—发展盲区三维画像;二要促进教法创新,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广体验式、项目式教学,在高等教育阶段探索混合式、研究式教学,形成各学段衔接互补的教法矩阵;三要实施质量牵引,建立课前协同备课—课中动态监测—课后反馈改进的全流程质量管控机制,形成精准判断—创新实施—持续优化的良性循环。
三、协同赋能:以融创共生为驱动的生态共建进路
面对师资培育断层化、数字资源孤岛化、制度保障碎片化等实践痛点,需以融创共生为驱动,构建要素联动、资源共享、机制贯通的一体化发展新生态。
一要开展师资培育体系创新,健全职前培养—专业发展—跨界协同的教师成长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所在。需要强化职前培养的一体化认知。在师资培育中增设“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专题”必修模块,形成全链条育人理念。搭建专业发展的跨学段研修平台,如成立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案例研讨、学情分析等活动,促进理论深度与教学艺术有机结合,突破跨界协同的学科壁垒。鼓励高校教师参与中小学思政课教研,支持中小学教师参与大学思政课实践,推动理论专家、一线教师、教育研究者常态化对话。
二要开展数字生态体系创新,构建资源共享—智慧教学—供需适配的数智育人机制。新时代,思政课必须从经验驱动向数智驱动转型升级。首先,资源共享平台要全学段贯通。通过区块链技术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实践基地,形成覆盖全学段的思政资源“中央厨房”。其次,教育教学要全链条数字赋能。为小学生设计AR情景模拟,为中学生开发AI训练平台,为大学生构建虚拟仿真系统,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差异化教学。最后,教育供需要全过程适配。通过大数据将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等抽象概念降维至可操作的向量表征,进而建立供给策略的优化目标函数,动态生成千人千面的供给方案。
三要开展制度保障体系创新,完善顶层设计—动态调适—多元协同的长效运行机制。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是落实“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4]的要求。一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由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高校统筹、中小学参与的三级联动体系,明确各学段建设标准、资源配置方式和考核评估指标。二要建立动态调适的反馈机制,针对课程衔接度、资源共享率、教师协同度等动态监测,开展一体化建设专项评估。三要建立主管部门+学校+基地+社会的协同育人联盟,构建政府统筹、学校主导、社会协同的综合治理新格局。
(作者简介:黄泽峰,河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25年3月13日。
[2]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求是》2021年第19期。
[3][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