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王昕宇:党领导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王昕宇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王昕宇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课件

编者按:深圳经济特区45年的辉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就,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的生动印证。本文系统梳理了特区从破冰启航到深化改革、再到转型升级的壮阔历程深刻阐释了党中央战略擘画在特区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提炼出“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政府引领是关键支撑市场竞争是核心动力社会力量是重要补充”的“深圳样本”经验。文章立足国家发展全局,聚焦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深入解读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与关键举措。这些从伟大实践中淬炼的历史经验与前瞻探索,不仅为全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镜鉴,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昭示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走符合国情发展道路的极端重要性,对新征程上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深圳经济特区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书写的壮丽篇章。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这一伟大实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缩影,更是百年党史中“敢为天下先”精神的集中体现。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5周年。从南海之滨的边陲小镇到全球标杆城市,深圳用45年时间走过了国外城市化进程数百年的道路,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是百年党史的光辉篇章

1.破冰启航:党的战略抉择与特区奠基(19781992

20世纪70年代,世界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浪潮之中,中国正面临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历史关口。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犹如一声春雷,响彻中华大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既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埋下了希望的种子。1979年4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同志向中央提议,在深圳等地兴办出口加工区以推进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回应,“还是叫特区好”,中央“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其明确支持为特区的设立奠定了关键基础。同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试办出口特区。至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展开破冰突围。面对物资短缺困局,深圳市委在党中央的政策指引下创造性实施价格改革:1983年率先放开蔬菜价格,1984年取消粮票实行议价购销,终结实行三十余年的票证制度。这一突破不仅化解了民生危机,更开创了全国价格改革先河。针对旧体制束缚,深圳以制度创新打破坚冰:在建筑工程领域推行公开招标,国贸大厦工程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刷新建设纪录;在土地管理领域借鉴国际经验,1987年敲响新中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实现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大突破;在资金筹措方面创新“外引内联”模式,通过引进外资与银行贷款破解基建资金瓶颈。尤为关键的是,当特区发展遭遇质疑时,党中央始终指引前进的方向——1984年,特区建设起步不久面临诸多争议,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有力稳固了特区发展的政策根基,鼓励深圳继续探索。

这一时期的艰辛探索,在党的领导下结出丰硕成果。经济格局实现历史性跨越:从以农业为主的边陲县城,蜕变为以工业为主导的开放前沿,1987年出口总额首超进口,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成型。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首个外汇调剂中心诞生于此,劳动合同制率先推行,股份制改革破冰试水,千余项改革举措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路奠基。精神价值实现革命性重塑:“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冲破思想牢笼,“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标牌矗立蛇口工业区,敢闯敢试、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淬炼成钢。这些成就深刻昭示:深圳特区的破冰启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政治优势。

2.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路先锋(19922012

深圳经济特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使命。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划时代的讲话,以“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雄浑论断,廓清姓“社”姓“资”的思想迷雾,为特区发展注入磅礴动力。党中央以非凡政治智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深圳作为改革试验田,率先开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轨。于改革开放徘徊时期掀起的新的改革春潮,让深圳得以在市场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持续创新突破,此后深圳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外向型经济拓展均驶入“快车道”。这一时期的探索深刻昭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理论创新始终是实践突破的根本指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传统体制积弊日益凸显: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效率低下问题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要素市场缺失导致资源配置扭曲;行政体制僵化难以适应开放需求。同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特区产业亟待从“三来一补”向自主创新转型。面对复杂局面,深圳市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推进三大关键改革:在产权制度领域,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运营,推动万科等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要素市场领域,以外汇调剂中心、人才市场为基础,破除资源计划配置模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行政体制领域,2009年实施“大部制”改革,将46个政府部门精简至31个,行政审批事项削减逾三分之一,开创“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新范式。

江泽民同志多次视察深圳,提出其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导深圳于新国际竞争格局下,探索契合自身的差异化发展路径。胡锦涛同志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促使深圳重视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在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更多维度开展积极实践。

3.转型升级:新时代迈向高质量发展(2012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为深圳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赋予了新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深圳要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赋予深圳“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五大战略定位。这一重大决策标志着特区从“单项改革试验”向“全面制度创新”的跃升,彰显了党中央对深圳“更高起点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2020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清单式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旨在通过系统性、集成性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深圳率先完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为全国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该方案明确2020年起好步、2022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2025年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的“三个阶段目标”,并强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及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等工作原则,体现了党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决心与力度。

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旨在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金融、技术、数据等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治理模式四大方面为重点举措,通过一批改革措施、创新试验和开放举措,着力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以期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更好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引擎作用和在全国一盘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提供范例。

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下,深圳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性考验。面对新矛盾新课题,深圳市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系统性变革:面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以制度型开放为抓手,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层面率先突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同时,深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华为公司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部署5G网络,不仅拓展了海外市场,更通过技术标准输出提升了中国在全球通信产业中的话语权。

面对人口密集、资源约束等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南山区“智慧社区”项目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社区管理、安全监控、医疗健康等服务的智能化升级。此外,深圳创新“党建+网格化”基层治理模式,将党组织延伸至社区末梢,发挥党员在公共服务中的先锋作用。在民生领域,深圳通过建设人才住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举措,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征程上,深圳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样本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成功经验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科技创新驱动、城市治理创新、对外开放格局等多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深圳样本和经验。这些深刻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政府引领是关键支撑,市场竞争是核心动力,社会力量是重要补充。深圳的探索和实践,不仅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为全国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路径。

(一)党的领导

深圳的每一次历史跨越,根本在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与战略擘画。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政治魄力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为封闭的中国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扫清障碍;《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赋予新时代使命,推动特区发展迈入高质量轨道。历史雄辩证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深圳改革发展的“定海神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

深圳的地方党组织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特区发展的具体实践行动。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2024年3月,深圳前海启动全国首个“跨境数据流动安全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深港之间自由传输金融、医疗等数据,推动大湾区数字经济一体化。前海通过制度创新,率先探索跨境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成为深港合作的新高地。

企业将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发挥战斗堡垒的先锋作用。在深圳的众多企业中,党建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华为、腾讯等大型企业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深刻诠释了“党建强则企业强”的真理,展现了党组织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二)政府引领

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进程中,政府始终扮演着积极且关键的引领角色。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优化政务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举措,为特区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指引着发展方向。深圳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能够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和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在早期,深圳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出台鼓励“三来一补”企业发展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入驻,迅速建立起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深圳及时调整产业政策,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圳政府再次精准发力,出台一系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

从2018年开始,深圳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号改革工程”,已迭代至7.0版本,推出上千条改革举措。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深圳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许多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三)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驱动作用,宛如强大的引擎,持续为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深圳积极营造充分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沃土上,企业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茁壮成长、不断创新,进而有力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以及整体经济实力的飞速提升。

企业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锻造全球竞争力,是特区实践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深圳培育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世界级企业的完整生态链,形成了“草根创业-专精特新-全球标杆”的进阶体系。在党的产业政策引领下,广大企业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将市场竞争压力转化为技术突破动力。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历程尤为典型:这家诞生于深圳的创新企业,依托特区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开放环境,攻克无人机飞控系统核心技术,产品远销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高端制造“中国创造”的亮丽名片。

要素市场化改革释放发展动能。特区始终走在要素市场建设前沿,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从1985年建立全国首个外汇调剂中心打破汇率管制,到2022年成立深圳数据交易所探索数据要素流通,深圳以持续不断的改革破除资源错配痼疾,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在人力资源配置领域,深圳率先建立市场化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学历、资历等传统桎梏,形成“英雄不问出处”的创新氛围。当前,深圳正深化技术要素产权制度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创新,进一步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开放型经济体制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圳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制度型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圳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技术输出、标准对接、产能合作等方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

深圳经济特区的伟大成就,充分验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深圳经验昭示世人:中国的发展奇迹不是简单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市场活力与制度优势相结合的道路。

(四)社会力量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不仅依赖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更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社会力量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同坚实的基石,为特区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各类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广大市民积极投身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公益事业等诸多领域,以多元的方式参与到特区的发展建设中来,汇聚形成推动城市进步的强大合力。这生动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显著优势,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深圳经济特区的伟大实践,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凝聚起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形成了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是特区社会治理的鲜明亮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圳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基因,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45+碳路者”古树助养行动成为典范:45家领军企业响应深圳市委号召,创新“1企1树”公益机制,对627岁新洲古榕等“城市活化石”实施科学养护;平安集团设立专项信托基金,腾讯开发古树健康监测系统,比亚迪组建专家养护团队,探索出“商业向善”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社会组织赋能基层治理,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深圳在全国率先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全市1.2万家社会组织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社区基金会、业主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创新“民生微实事”协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志愿服务弘扬时代新风,筑牢社会治理精神根基。深圳在全国首创“志愿者之城”建设体系,注册义工达350万人,“红马甲”成为城市文明金名片。“青年先锋义工队”常态化开展城中村儿童助学、独居老人关爱行动,将党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

深圳的治理创新深刻揭示:共建共治共享的本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升华。其治理范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圳经济特区45年的辉煌实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雄辩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赵苇监审:刘妍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