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生,花园城市写下生动注脚

向绿而生,花园城市写下生动注脚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聚焦人本需求,立足我国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愿景,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人民日益升级的生态环境需求,近年来北京、浙江、厦门等地,相继印发《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浙江省海岛大花园建设规划(2019——2025)》《厦门市当好生态省建设排头兵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以系统思维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保护、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带来了城市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全面变革,赋予了现代化人民城市新的内涵,为新时代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提供了理想模式。

花园城市初衷在于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城市病”。花园城市概念的提出可追溯至1898年霍华德出版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译者用“田园”的表述旨在引起读者对乡村的联想,注重城乡一体化生态保护。针对工业革命后期伦敦人口爆炸性增长与贫民窟污染问题,霍华德提出在大城市外围建设规模可控的花园城市,其中的城乡一体发展、绿色空间植入、限制城市无序扩张等思想,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此后,分散主义、生态城市、生态景观学等理论的兴起,为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了理论支撑。随着花园城市理念的全球化传播,欧美各国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英国在伦敦周边推动建设了莱奇沃思、韦林等花园城市试点,以分散伦敦的拥堵压力;新加坡着眼于全岛生态系统的整体建设,经历了“花园城市”向“花园中的城市”“自然之城”的演进,实现了从景观营造到生态文明的跃迁;美国则通过一系列“绿色基础设施法案”,将绿道网络打造为限制城市蔓延边界和串联生态要素的纽带,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社交休闲空间。

具有中国特色的花园城市建设在汲取国际花园城市规划经验之外,还继承中华传统山水文化,形成各类生动实践。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自然山水文化、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对营城格局影响深远。从当代实践来看,深圳享誉“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四季繁花、立体绿化展现了独到的城市生态美学。厦门“海上花园城市”融合山、城、湾、海要素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浙江以衢州、丽水为核心建设“大花园”,促进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现代都市与田园乡村相结合。成都公园城市以公园为牵引带动系统保护和绿色发展,促进山水人城融合共生,代表了可持续的扩张发展之路。与成都相比,北京代表了人口密集型地区减量高效发展之路,通过城市更新、腾退换绿、见缝插绿、连接廊道等方式,推动覆盖城乡全域的生态系统保护,推动绿色空间与城市功能融合,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国首都典范。

理解中国式花园城市的内涵,可把握三个要点:一是生态属性,以城市园林化为起点、以构筑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改善人居环境。二是发展活力,协调自然要素与人工建筑、生态与文化、城市与乡村等关系,由生态功能的提升带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增进,使人身处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同时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三是共建共享,自上而下规划引导与自下而上创新探索相结合,调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力量,凸显人民主体性。

花园城市推动生态保护和城市治理的四重转变。第一,在治理目标上,由增绿扩绿“数量”型导向,转向提升生态获得感、人居环境品质的“质量”型导向。在绿化的基础上推进屋顶、立交桥等彩化、立体化,通过植物色彩搭配设计,丰富城市景观,使自然生态融入日常生活,推窗见绿、开门见景,提高绿视率、彩视率、绿色空间可及性。第二,在治理方法上,由“分散”的生态要素布局,转向“系统”的绿色网络构建,以绿道串联自然要素、人文景观和城市公共服务节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筹城乡全域生态保护修复。第三,在治理目标上,由生态效益的“单一”目标,转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多元”目标。不仅强调扩绿增绿、山水形胜、森拥园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生态属性,还强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汇、健康安全韧性、多功能花园场景营建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通过建设花园住宅、花园街道、花园工厂、花园商圈等,优化城市家具布置,使钢筋水泥转变为“城市森林”,绿色空间衍生出休闲、避险、文化展示等多元功能。第四,在治理主体上,由依靠政府单一营建的城市“管理”,转向多方力量参与、全民共建的城市“治理”。创新投融资模式,借助市场机制、全民共治等方式,汇集政企社区居民多方力量,吸引社会主体参与花园城市运营,在规划建设之余,维持花园城市的可持续运营,营造高品质绿色生活新场景。

花园城市建设落脚于环境民生需求。在守住环境公共产品公益底色的基础上,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和运营模式,衍生出公园经济、观鸟经济、休闲康养、自然研学等新业态新场景。通过绿化认养、绿道骑行、自然研学等活动的开展,使得生态红利可感可知,激发群众参与花园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共建共治共享花园城市,真正实现人人是园丁、处处即花园的景象。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