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机遇

高校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机遇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重点行动领域、基础要素支撑、组织实施等方面,针对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进行了全面部署,对于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更好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加快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深刻重塑高等教育格局。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创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助力强国建设的新路径,加速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人工智能时代,变化的是教育的技术迭代,不变的是教育的初心使命以及对学生的成全点亮。高校应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智能化升级,培养更多善用人工智能创造美好世界的人才。推动教育理念革新。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亟须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锻造,特别是驱动学生实现“从零突破”的创新思维与主动发现问题能力、系统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切实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加强资源载体建设。加强数字化资源和载体建设,将人工智能理念、原理、技术及应用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现有专业智能化升级与创新发展;构建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评”一体化的交互式、多模态、智能化系列教材,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探索建设集知识服务、个性学习、教学支持于一体的未来学习中心。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以智助学,以智助教,探讨借助数字技术变革教育,通过重构教学场景、优化资源配置、重塑教学路径,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性教学实践;以智助研,以智助评,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决策机制,引导师生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避免盲目依赖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人工智能不仅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征,还能深度融入并渗透至各个学科。高校应以“人工智能+”为抓手,大力推动学科体系优化升级,赋能学科创新发展。加快学科专业布局。建强人工智能领域学科,打造高水平人工智能学科集群,聚焦前沿领域超前布局一批契合需求、特色鲜明的新兴学科,着力构建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学科体系;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培养,鼓励高水平大学产科教协同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引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拓展科研边界,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大力推动跨学科间交叉汇聚和学科内融合创新,积极探索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新模式和新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与基础学科、“四新”学科、人文艺术等学科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服务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推动传统学科升级。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改造升级传统学科,加快推进传统学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空天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效能,支撑引领未来产业转型发展。

当前,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领域、未来的科技主战场。高校应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组织模式创新。创新人机协同的科研组织模式,强化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过程管理,开展科研人员信息等数据分析,智能推荐跨学科、跨学院的团队组合方式;探索依托人工智能辅助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具,实现项目执行智能化监控和分析。加速关键技术突破。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强化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创新,力争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的应用,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加强应用场景挖掘。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应用,挖掘人工智能科研成果场景创意,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面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研发上下游配合与新技术集成,强化与高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构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生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全面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培养一支既精教育又懂人工智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强化队伍建设。坚持靶向引育,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引育力度,围绕人工智能前沿发展方向,采取超常规举措,优先引进重大技术突破的顶尖人才,构建多元化人才接续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青年人才,全力打造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基地。提升能力素养。将人工智能培训纳入教师发展计划,制定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计划,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全面提升教师数智适应力、数智胜任力、数智创造力,着力培育具有前瞻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加快提升各级干部与人工智能发展相匹配的素质能力。打造发展生态。深化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服务等全链条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工智能科研保障、职业支持和人才评价机制,积极营造重才爱才的浓厚氛围;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探索校地联聘模式,推动校地双方在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融合,为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人工智能是一把金钥匙,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而且影响教育的未来。高校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机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巨大潜力,更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更有为地提升创新能力,更有力地激发创新活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