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是自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以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第17次阅兵。70多年来,阅兵式的主题形式、参阅人员规模结构、受阅武器装备等不断发展变化,体现了我军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从小到大、由大向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阅兵式主题和形式的变化
阅兵式主题和形式不仅饱含了历史传承,也呈现了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阅兵主题在于震慑敌人、巩固政权。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举行的首次阅兵。54门礼炮鸣放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28年光辉历程。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争背景下,阅兵侧重于战前动员、鼓舞士气。战争胜利后,阅兵的主题更突出庆祝胜利,凯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参加了1953年阅兵。1956年后,随着党的中心工作从革命转向建设,阅兵的主题也转为展示军队正规化建设与国家工业化成就。1955年阅兵,受阅部队身着“55式”军服,军容焕然一新;1956年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在雨中接受检阅;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红旗牌”检阅车首次亮相,国产武器装备大规模受阅。此后,党中央落实“厉行节约、勤俭建国”方针,加上“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响,国庆阅兵中断24年。
改革开放以来,阅兵式的主题和形式进一步丰富拓展,不仅要展现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就,更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并注重向世界传达中国热爱和平的民族传统。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时,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此次阅兵的军制、装备、组织形式焕然一新,展现了改革开放的生机活力。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在世纪之交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由200名官兵组成的国旗护卫队首次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国旗随50响礼炮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升起。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进一步突出了民族团结奋进的主题。56门礼炮交替鸣放60响,象征56个民族共庆共和国60华诞;国旗护卫队行进169步,代表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169年的奋斗历程。
进入新时代,不论是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还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其主题和形式既体现了我们始终坚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也向世人展现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今年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以“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为主题,通过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的立体化展示,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人民军队政治建军新风貌、力量结构新布局、现代化建设新进展、备战打仗新成效。
参阅人员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7次阅兵,其规模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参阅部队人员数量上,也体现在参阅部队兵种构成上,表现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不断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阅兵式参阅规模整体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1.64万余人受阅;1950年增至2.4万余人。此后,参阅兵力趋于稳定,维持在1万人左右。其间,参阅人员的结构持续优化。开国大典阅兵的受阅部队以陆军为主,涵盖步兵、炮兵、装甲兵和骑兵等多个兵种。海军仅派出两个排,空军派出17架飞机。此后十年间,参阅部队的构成不断丰富,军事学院方队、仪仗队、公安部队、火箭炮兵、伞兵部队等陆续亮相。到1959年国庆阅兵时,受阅编组已发展为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6个空中梯队,体现了人民军队从单一军种向多兵种合成的转型。
1984年至2009年,参阅部队的结构呈现出由陆军主导格局向多军兵种联合化、高技术化发展的趋势。从人员与装备的比例看,徒步方队逐步精简,装备方队显著增加,反映出军队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从军种结构看,陆军方队比例下降,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方队比例上升,体现出我军由传统大陆军体制向多军种联合、协同作战的结构转型;从技术构成上看,通信兵、电子对抗兵、特种兵等高技术兵种方队陆续亮相,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向信息主导、科技驱动。
2015年至2025年,伴随我军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持续构建,参阅部队进一步实现结构性跃升。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新编组的领导指挥方队、院校科研方队、文职人员方队以及火箭军方队、战略支援部队方队等全面展示了军队改革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2025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首次亮相,标志着我军构建起“4支军种+4支兵种”的新型军兵种结构布局。
受阅武器装备的变化
武器装备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基础,也是阅兵式的“重头戏”。新中国成立的头十年,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实现了从依赖进口的“万国造”到基本实现国产化、由骡马化向摩托化的转变。开国大典阅兵式上,受阅武器主要来自24个国家的98家工厂,型号庞杂、制式不一,被我们自嘲为“万国牌”;骑兵方队和骡马牵引的野炮方队表明我军仍处于骡马化阶段。骑兵部队作为骡马化时代的象征在1954年阅兵中最后一次亮相;国产喷气式轰炸机和歼击机在1957年阅兵中首次登场;到1959年国庆阅兵时,受阅武器装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军武器装备实现了从追赶仿制到自主创新、从机械化向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跨越。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受阅的28种武器装备全部为我国自主研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电子化与自动化,其中部分已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国产战略导弹首次亮相。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受阅的42种装备大部分为国内自行研制,巡航导弹、新型主战坦克、预警机等高技术装备逐渐成为主战装备。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受阅的52种装备全部为国产,其中90%为首次亮相,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新一代战车、新型雷达、无人机、卫星通信等先进装备成体系展出,整体技术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进入新时代,受阅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装备陆续亮相阅兵场,成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有力见证。空中预警机、反潜巡逻机、歼-15战斗机等新型信息化装备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首次亮相。东风-17高超声速导弹、无侦-8高空高速侦察无人机、攻击-11无人机等新型智能化装备在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中首次亮相。2025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集中体现了体系化、要素全、实战化三大特点。受阅武器装备涵盖了指挥控制、侦察预警、防空反导、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各类型作战力量,并首次按实战化联合编组形式受阅,突出展现了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现代战争理念。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所有参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无人智能、水下作战、网电攻防、高超声速武器等新域新质力量首次大规模集结,全景展现了我军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打赢未来战争的强大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