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9月19日报道,近日,一堂由教育部、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思政大课,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开讲。课程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四大篇章,分别以“众志成城”“中流砥柱”“精神丰碑”“大国担当”为主题,带领广大学生重温那段不能忘却的民族记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用好纪念活动激发的强大正能量,持续用好纪念活动这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9月6日,2025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小草摄
以史为鉴,在历史启蒙中筑牢民族记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多元思潮的冲击,如何让青少年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世界意义?此次思政大课从源头切入,通过“九一八事变后不到24小时即发布抗日宣言”等关键史实,清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种基于权威史料、紧扣时间节点的教学设计,有效驳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杂音,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客观、坚定的抗战史观。课程设计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主题一致、内容连贯、层次分明的思政课。从赵一曼绝笔信、新安旅行团故事到聚焦重大事件与政治判断,引导学生理解“谁是抗战的领导力量”;从阐明中国战场“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牺牲最大”的历史事实到全球视野的价值判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育逻辑,实现了历史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使青少年在系统学习中真正懂得“我们从哪里来”,进而思考“我们将向何处去”。
传承精神,在家国叙事中涵养赤子情怀。伟大的精神总是在具体的人与事中闪耀光芒。思政大课没有停留在抽象说教,而是通过左权将军与母亲“隔空对话”的两封书信,让家国情怀变得可触可感。一封是战士对亲人的思念,另一封是母亲对忠魂的理解——舍小家、为国家的选择背后,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基因。这样的教学细节直击心灵。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生侯秉青感慨:“舍家并非不爱家,而是深知‘没有国、哪有家’。”这正是爱国主义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表达。当学生们看到地道战中的智慧、百团大战的壮烈、东北抗联的坚守,他们不再只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听众,而成为主动共情的历史参与者。在上海教师团队反复打磨课程的过程中,“听得进、记得住、能共鸣”成为核心追求,也正是这种用心用情的设计,让抗战精神从课本文字转化为情感认同和价值信仰。
启发思考,在知行合一中勇担时代重任。真正的教育,不仅要润心,更要促行。这堂思政大课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在于它打通了“知”与“行”的“最后一公里”。1931年至1945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民族苦难的见证,更是激励奋进的动力。课堂上,人工智能“复原”英雄形象、沉浸式参与地道战模拟等创新形式,让历史教育焕发新生机;课堂下,在吉林杨靖宇殉国地重走抗联路,在广西用手抄报再现抗战场景……各地学校将课堂延伸至红色场馆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行走中学史、在体验中悟道。当理论走出书本,与现实对话,才能真正解答青年心中的困惑,坚定理想信念。
亿万学子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让伟大抗战精神种进孩子心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担当。
作者:章平周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