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刘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2)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文化强国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第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世俗化、分化、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分化、多样化,甚至出现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这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全社会的价值整合和价值引领。

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如何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是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举行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二、凝心铸魂: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长盛不衰,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创造。

高手在民间,文化建设要善于充分激发社会各方善性力量、文化活力、创造力、文明的力量,把发展的重心放在基层民众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文化建设的实质。文化的本质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强国建设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有高度的文明素质。所以,我们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充实人的精神,改善人的精神面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人的品位、格调、情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要真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反映人民的心声,深入人民火热的生活,追问、反思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生命中的焦点难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进文娱创作生产服务工作机制、引导工作机制、组织工作机制,培育出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只有大众消费文化、休闲娱乐文化还不够,一定要有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具有世界文化影响力的文化经典。

我们要用高质量的文化作品、文化活动,感化人、化育人、提升人。什么是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就是能够打动人心,让人有思考、有所获、有所得,对人的生命生活能够有所指引的作品。这些文化精品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监审:彭亚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