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抓住党性这个根本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么多年来,中央经常讲、反复提‘两个务必’,围绕改进作风发了不少文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为什么背离‘两个务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那一套还有不小的市场?为什么还有些人对不正之风乐此不疲?我看,从主观上说,主要原因是一些同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好,对坚持‘两个务必’既没有端正思想认识,也没有打牢思想基础。”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我们改进作风,不能简单就事论事,以为把眼前存在的作风问题从面上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举一反三,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这是改进作风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有的领导干部为了捞资本、谋升迁,不惜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领导干部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甚至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取私利,甚至到了欲壑难填、蛇欲吞象的地步,其中的动因不就是一个‘私’字吗?……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党的干部,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
其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当然,理想信念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有三种境界”,“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理论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理论学习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其二,践行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
其三,加强道德修养。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群众评价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更要引导人向善向上,发挥道德情操的引领作用。这就要加强道德教育,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二、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把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重要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方面的科学运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什么时候加强自身作风建设,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取得长足发展;什么时候忽视自身作风建设,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在苏共解散前,苏联社会科学院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可见,苏共执政后期党风的持续败坏和民心的不断丧失,无疑是导致苏共最终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那场动荡中,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抓住了作风建设的核心,夯实了作风建设的根本落脚点。但同时,党也清醒认识到,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防范党员干部腐化变质、脱离群众,党先后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多个决定,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使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干部疏远群众、脱离群众,‘跑上面多、跑基层少、与群众远’。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下去调研‘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不了解民情民意。有的不愿和群众打交道,怕同群众接触惹事上身、怕跟群众交流脱不开身、怕为群众办事麻烦缠身。有的不会做群众工作,同群众搭不上话、坐不到一条板凳上去。有的霸气十足、颐指气使,对待群众态度恶劣、言语嚣张,等等。对这些问题,不能听之任之,必须严肃查处,否则就会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侵蚀党的执政根基。”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听取兰考县和河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公仆,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公仆对人民负责,天经地义。这种关系不能颠倒。”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把“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当作“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的衡量标准,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